在日本博大精深的和果子文化中,最先走向世界、也最被本港人知曉、喜愛的,恐怕就是「大福」了。從起初過年過節的必備,到如今聚會間歇的「標配」,這種憨態可掬的甜品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不用專程去日本,都能隨時隨地吃到。
大福的原名是腹太餅,外皮用糯米製成,由於皮薄餡大,就好像高高挺起的大肚子,所以被人戲稱為「腹太餅」。後人取其吉祥的諧音叫做大福,在江戶時代人氣達到了頂峰,裏面的餡料依地域不同各有變化,大致分為紅豆餡和白餡(白芸豆)。如今的大福雖然口味變化多端、吃法千奇百怪,但若論及最經典美味的,還是萬變不離其宗。
拿我們熟知的豆大福舉例,採用最高品質的滋賀縣產羽二重餅米做成最軟糯的外皮,本身就帶着上品的米香。混合完整的大納言紅豆,內裏選用富良野紅豆做餡,經過近四小時的蒸製讓豆、餅、餡融合得天衣無縫,加入適量鹽的豆餡將甜和鹹平衡得恰到好處,入口沒有一點違和。細軟的糯米跟紅豆、豆餡形成絕妙搭配,怪不得連天皇也會心心念念。
而論及當下最流行的大福款式,在一項國民調查中可見一斑:草莓大福以近半數的得票率毫無懸念奪冠,擊敗了耕耘幾十年的「爺爺輩」,甚至很多酒店和甜品屋都把它作為招牌,招攬顧客。其實草莓大福的歷史也不短,出現在昭和後期的它當時就是眾星拱月般的存在。加上日本的草莓向來是引以為傲的應季佳品,每當採摘時都會先挑出最新鮮大個的來填充內陷,酸酸甜甜的草莓配上甘美的豆沙餡,加上外面Q彈可人的糯米皮,一口就能吃出水果的使命感和甜品本身的華貴,若能在賞櫻時節帶上一包邊品邊看,簡直是最讓人心花怒放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