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坦桑尼亞第二高峰梅魯山。
肯尼亞被赤道橫穿東西,大裂谷縱貫南北,因此被喻為「東非十字架」,其南邊的坦桑尼亞則擁有「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等世界遺產。每年隨着雨水北移,上百萬隻羚羊、角馬等動物從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草原橫渡馬拉河來到肯尼亞的馬賽馬拉保護區。/增元(文、圖)
一直想去東非觀看野生動物大遷徙,於是踏上前往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兩國觀察野生動物(Safari)的路程。到達肯尼亞的首都內羅畢,原以為肯尼亞位於赤道會很熱,沒想到實際上卻比北京近40度的天氣要涼快許多。在赤道還能避暑,這或多或少「顛覆」了我以往的認知。
安博塞利遠眺「赤道雪山」
安博塞利國家公園是大象的天堂,同時也是乞力馬扎羅山的最佳觀景地。進入公園,先後與瞪羚、角馬、河馬、非洲水牛、獅子、灰冠鶴等動物邂逅,最後又看見了約上百頭之多的巨大非洲象群。非洲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與亞洲象的顯著不同在於其耳朵非常大,且無論雌雄均長有象牙。
正當筆者踏上返回營地的歸程時,空氣中的霧霾漸漸消散,被譽為「赤道雪山」的非洲第一峰──乞力馬扎羅山隱約地出現在眼前。遠眺乞力馬扎羅山,山頂的雪蓋只有薄薄的一層,似乎正在消融。這略微使人有點惆悵。也許若干年後,山上的雪將隨大氣的變遷而徹底消失,人們只能從照片中和文字裏再見到它。
奈瓦沙湖登島邂逅疾馳瞪羚
來到肯尼亞的翌日,筆者離開安博塞利前往奈瓦沙湖度假村。這裏環境優美,渡口處一隻白鷺在悠閒地找尋着食物,旁邊一群慵懶的河馬則趴在地面上小憩。午飯後,筆者乘船進入奈瓦沙湖,並登島進行Safari。
登島後第一個迎接筆者的是體態優美的水羚羊。其體色主要為紅棕色或栗色,口鼻及眼睛外圈為白色,臀部有一圈環形白毛,據說能引領團隊不會跑散。接下來是一隻尾隨筆者索要食物的鴕鳥。這是世界上體形最大的鳥類,但不能飛翔。牠的眼睛比腦袋大,並且擁有三層眼皮,防止風沙吹進。
行走間,一群歡快的小瞪羚突然從筆者面前疾馳而過,一隻稍大的瞪羚則優雅地向筆者回眸凝望。
馬賽馬拉偶遇東非大遷徙「主角」
馬賽馬拉國家公園是肯尼亞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這是筆者在肯尼亞Safari的重要一站,在這裏可以乘坐熱氣球與太陽同時升起,看到角馬大軍橫渡馬拉河的壯觀場景。在動物保護區門口有不少兜售手工藝品、身着艷麗服飾的馬賽婦女,十分上鏡。
一進入保護區,遠遠地就能看見高大的長頸鹿。牠的脖頸可以三百六十度轉動,其舌頭覆蓋着堅硬的角質層,連布滿堅硬棘刺的金合歡樹也不能阻止牠大快朵頤。
四處尋覓,筆者還發現遠處草叢中一隻被稱作「毒蛇剋星」的蛇鷲。由於牠頭上的若干根黑色冠羽,貌似秘書耳後夾帶着的羽筆,故又被稱作「秘書鳥」。
前往馬拉河,在追尋野生動物的路上隨處可見大批的角馬。角馬,又稱「牛羚」,是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的主角,每年旱季來臨,以嫩草為食的角馬們不得不靠遷徙來維持生存。上百萬隻的角馬群帶動草原上其他食草、食肉動物一道,共同造就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的自然奇觀。
塞倫蓋蒂領略獅子王之「霸氣」
在肯尼亞五天的旅程後,筆者驅車前往坦桑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據說這裏Safari大型野生動物相對更容易些。
一進入草原,筆者就被奇石與樹木構成的「盆景」所吸引。據說這些奇石都是百萬年前恩戈羅火山噴發後殘留下來的,許多大型肉食動物都把牠們當作自己的巢穴。影片《獅子王》中的「榮耀石」,就坐落在塞倫蓋蒂公園的南大門旁。
隨着一隻鬣狗出現,筆者接着又發現了幾隻。嚮導Amos告訴筆者,在鬣狗家族中,雌性鬣狗佔據主導地位,並且一生都會留在家族中,而雄性鬣狗在性成熟後必須離開家族,加入其他群體。
遠處草叢中又出現了一隻豹子,黑色淚紋從眼睛一直延伸到嘴巴,這無疑是一隻獵豹。獵豹高速奔跑捕獵後,若不休息就會虛脫,一些食肉型動物會利用其這一弱點,突然殺出搶走其勞動成果。
繼續前行,一隻巡視自己領地的獅子王突然向筆者一行走來,只見牠高昂的頭顱威風凜凜,飄動的鬃毛似燃燒的火焰,深邃的眼睛裏是滿滿的自信,堅定的步伐中充盈着王者的霸氣。
在湖邊,筆者看見草原上大規模的河馬聚集:50多隻河馬趴浮在水面一動不動,宛如堆放在河中的一堆鵝卵石。
以鈴鐺聲命名的恩戈羅恩戈羅
Amos向筆者科普,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動物保護區由於上百萬年前火山頻發,形成了今天巨大的碗狀火山口,而附近馬賽人放牧時在牛脖子掛的鈴鐺發出的「恩戈羅恩戈羅」久而久之就成為火山口的正式名字。在這裏筆者意外地拍攝到了棲息的非洲水牛群、酣睡的獅子、漫步嬉戲的象群與「蜘蛛俠」姆萬扎平頭飛龍蜥蜴。
非洲水牛為「非洲五霸」之一,喜群居。牠們體型龐大、力量驚人,性格暴躁,頭上的彎角大而鋒利,即使是獅子、獵豹也要避讓三分。
而姆萬扎平頭飛龍蜥蜴身體表面有着非常亮麗的藍色和紅色斑紋,由於外形及色彩與電影中的蜘蛛俠非常相似,故被譽為動物界的「蜘蛛俠」。
進入到火山口底,還有許多野生鳥類動物的蹤影。灰冠鶴,因其有着美麗端莊的體態、能歌善舞的天性,深受非洲人民的喜愛和崇敬。坦桑尼亞、烏干達等國都推崇牠為國鳥。
火烈鳥羽毛呈朱紅色,遠遠看去,就像一團燃燒的烈火,並因此得名。牠性情溫和,但有時也會變得好鬥,彼此間不時發生一些小的衝突。
阿魯沙一睹坦桑尼亞第二高峰
在東非兩國Safari的最後一站是遊覽阿魯沙國家公園,一睹坦桑尼亞第二高峰梅魯山的英姿。
與之前的行程不同,在阿魯沙國家公園遊獵有點像叢林探險。一進入茂密的叢林,就有一種找不到北的感覺:不僅難以發現動物,而且即使發現了,也礙於樹木枝杈的重重干擾,很難清晰地拍到動物。不過在司機們的努力下,筆者還是Safari到了長頸鹿、疣猴、藍猴、疣豬等野生動物,目睹了梅魯山的尊容。
疣猴通常居住在森林的上層和中層,很少到地面。由於其拇指已退化成一個小疣,故稱疣猴。疣猴一張猶如敷了白色面膜的猴臉,以及一條超過身體長度的華麗尾巴,令其頗具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