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與策劃「名家文學季」系列講座,邀請到蔡崇達、黎紫書和馬伯庸三位當紅作家來港,上周末一連兩日在會展中心分享文學創作經驗與人生故事。聽講者眾,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讀者都來了,還有不少書迷從廣州、深圳等大灣區其他城市特意來港。大家一起過了一個「很文學」的周末。
除了策劃和統籌,我擔任「蔡崇達:人生最開始的好朋友」講座主持人,聽他分享新書創作點滴,回不去的「故鄉」,還有深藏在生命褶皺處的那些惶恐、失意、豁然與歡愉。蔡崇達年紀輕輕已是內地知名報刊主編,與眾多明星名人訪談,談形形色色的人生;其後轉型作家,開始書寫自傳體散文,首作《皮囊》回憶少時成長往事種種,艱困、寥落卻不乏生之希望,推出後一鳴驚人,累計銷量超過六百萬冊,被劉德華譽為「生命的明燈」。後來的《命運》和《草民》延續敘事風格與抒情路向,同樣備受關注,與處女作並稱為「故鄉三部曲」,牽引不知多少讀者的綿長鄉愁。
他新近推出並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的《我人生最開始的好朋友》,則稍一轉身:主角仍然是「黑狗達」,在其左右的卻不僅是家人和少時玩伴,而是一群小動物:走起路來飛揚跋扈卻願意靜靜陪伴黑狗達寫作業的鴨子小白,天不怕地不怕的老母雞阿花,在橘色日落中飛旋的鴿子米點……人與動物的故事,同樣關乎相遇、相伴、告別等母題,同樣講述「生命的連結」,催淚且感人。蔡崇達直言童書難寫,因為優秀的童話或寓言,受眾不只是小朋友,還有經歷過童年、體會過成長苦樂的成年人。要寫出小朋友和大朋友都樂意閱讀並沉浸其中的文字,從來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讀書中文字,翻閱彼時正在讀小學的蔡崇達女兒創作的插圖,很難不被其中的真純和素樸所感動。與《皮囊》等充滿疼痛感的文字相比,新書少了掙扎和痛楚,多了寧靜與平和,即便在面對困境甚至死亡的時刻。書中無時無刻不在傳遞的「萬物為伴」理念,向上可追溯至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哲思,尤其適合當下為俗事忙碌不息的人們,在某個夜深月靜時分,向內觀照,念茲在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