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蟹粉小籠包。\作者供圖
中國人吃蟹的歷史悠久,最早見在先秦的典籍中稱之為「蟹」,從此這類堅硬甲殼的生物有了至今仍沿用的名稱。蟹為什麼叫做「蟹」,因為蟹這種硬殼動物,是要靠脫殼換殼才能繼續長大。清代袁景瀾在《吳郡歲華紀麗》中云「蟹者,解也,歲必一解其殼」;清代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蟹》中云:「蟹一月一解,自十八以後月黑,蟹乘暗出而取食,食至初二三而肥,肥則殼解」,據說就是蟹的名字來源。
中國的蟹有上千品種,其中的稻蟹是一個常見的類別,湖蟹、河蟹、大閘蟹即中華絨螯蟹,皆是中國原生的稻蟹品種,亦是世界上獨有的蟹種,在我國分布最廣,是產量最多、最受歡迎的蟹品種,自古江南文人雅士為吃稻蟹的美味,留下不少詩詞描述。
古代稻蟹棲息於湖邊的稻田,即「食稻之蟹」,歷史上稻蟹曾毀稻成災,據《國語.越語下》所記載,公元前四八三年,即越王被吳王釋放回國第七年,這年「稻蟹不遺種」,吳國的稻穀被蟹吃到精光,連稻種也不留,是我國最早有記載的一次嚴重蟹災。後來,蟹農築起長長的網閘把湖邊的蟹田圍起來,並投放小魚蝦飼料,蟹便不再爬到稻田裏作惡,民間稱為大閘蟹,而不再叫作稻蟹。
每年秋天,是吃大閘蟹的季節,人們吃大閘蟹講究農曆九月的雌蟹肥,而十月的雄蟹壯,此乃出自清代詩人孫晉灝的《食蟹》,詩云:「九雌十雄語可譜,從此樂得深杯銜」,從此「九雌十雄」流傳至今。
江浙菜館都會推出一些大閘蟹的菜式,其中很受歡迎的是蟹粉小籠包。蟹粉亦即蟹肉加蟹黃,把蟹粉加在豬肉餡料中,再用老雞和豬皮熬湯做成凍粒,做成灌湯的包子餡。小籠包和湯包的餡和皮基本上相同,只是湯包要比小籠包大,每客的分量是一個湯包,而且小籠包內包的是肉汁蟹,湯包內包的就是湯,比小籠包的汁多很多。在江蘇、浙江和上海等地有不少專賣湯包的食肆,有些店會隨包附上一條吸管,吃湯包的時候要「一窗、二吸、三吃光」,首先用筷子在包子上開個口,放入吸管喝湯,然後才吃包子的皮和餡,否則一口咬下去,湯包裏的熱湯爆出飛濺,會弄得十分狼狽或被燙傷。
蟛蜞是蟹的一種,它是生長在河道及海邊灘塗污泥的小蟹,個頭不會長大,我國華東至華南沿海都有分布。西晉惠帝時的太傅丞崔豹,撰寫的《古今注》三卷,其中「魚蟲第五」云:「蟛蜞,小蟹,生海邊泥中,食土,一名長卿。」以西漢著名辭賦散文大家司馬相如(字長卿)作相比,民間寓意蟛蜞兩螯看似文人行拱手作揖,另一說法是稱讚司馬相如的文章橫行一世。從此之後,「蟛蜞」一名被廣泛沿用,但至今福建沿海仍有稱蟛蜞為「長卿」。
福建人把蟛蜞磨爛成醬,加入紅糟、黃酒和鹽,製成蟛蜞醬,是傳統的增鮮蘸料。廣東人把雌性蟛蜞的卵子製成一種特別的食材,叫做禮雲子,味道鮮美,由於產量很少,價格不菲。禮雲子每年清明前後當造,香港的陸羽茶室,曾製作禮雲子粉果和燒賣;中環鏞記的名菜禮雲子蒸蛋清;凱悅酒店沙田18中菜供應的是禮雲子鱈魚粒炒飯,都很受歡迎。
近年大灣區的粵菜流行吃「蝦喇」,也有人寫作「蝦辣」,此物並非蝦或蝦籽,味道也不辣。蝦喇是一種比蟛蜞更細小的微細螃蟹,天然野生於河道岸邊草叢,漁民以極細孔的網撈捕,產量很少,所以很珍貴,當地人通常用來煎蛋餅,也有發酵後加薑葱炒成醬來伴飯,味道很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