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英倫漫話/看見彼此\江 恆

時間:2025-10-16 05:02:11來源:大公报

  藝術史上畫家相互臨摹與借鑒的現象十分常見,這種互動在促進藝術進步的同時,也記錄了藝術家之間的愛恨情仇。

  以肖像畫為例,和所有藝術流派一樣,它也有自己的一系列子流派,除了通常意義上的單人模特兒、自畫像、雙人肖像、集體肖像等等,還包括一個獨特的類型——畫家本身成為另一位畫家作品的主題。實際上,這種做法有着悠久的傳統,比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拉斐爾,在其人群場景的傑作《雅典學院》之中,就描繪了達文西(又譯: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肖像,並且他還單獨為達文西繪畫了一幅側面肖像,展現了他那標誌性的鬈髮和鬍鬚。巴洛克時代的畫家魯本斯,也為自己好友兼合作者的畫家勃魯蓋爾繪製了多幅肖像,記錄了他戴黑帽、持畫筆的形象。到了近現代,梵高曾為亦師亦友的高更描繪了肖像《吸煙的高更》,以及弗里達.卡羅在多幅自畫像中加入了同為畫家的丈夫迭戈.里維拉的形象等等。

  吸引畫家描繪其他畫家的因素多種多樣。從畫家本身來說,在職業生涯初期,往往是距離和成本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比如,作為藝術系同學或同行來說,大家可謂近在咫尺,容易互相提供幫助,有時更會自願充當對方的模特兒。到了職業高峰時期,同輩藝術家之間又常常是惺惺相惜,彼此產生欣賞和敬意,無疑增強了畫下對方的意願,如果兩位畫家成了好友,那麼這種繪畫衝動會加倍體現在畫布之上。

  以當代英國畫家香朵.約菲和伊絲貝.米雅詩歌為例,她們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相識,從那時起兩人就一起繪畫並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誼,不僅比鄰而居,還共同經歷了人生的里程碑,例如在同一時期生兒育女等。在兩人作品中,描繪彼此及其家人的主題佔據了相當比例,其中前者的《工作室》和後者的《兩位畫家》作為代表作品,透過對人物生活細節和身體姿態等臨摹,生動地反映了她們對藝術的專注和真摯的友誼。

  當然藝術家的世界並非總是如此和諧,英國畫壇也有不少「相愛相殺」的範例。其中就包括生活於十八世紀、競爭了一輩子的雷諾茲和庚斯博羅,兩人作為齊名的人物肖像畫大師,並均被聘為皇家畫師,雖為競爭對手,卻彼此借鑒。然而,兩人性格上的差異,導致藝術風格大相徑庭。前者是古典主義和學院派的擁躉,追求理想、簡潔和莊嚴的藝術效果,不贊同對於細節部分的過度裝飾,認為會有損作品的崇高感。但出身自由派畫家的後者,卻是抵制學院派陳規教條的代表,他注重探索人物不拘形式的神情和體態,塑造真實生動的人物形象,並創立了英國式的洛可可肖像畫新風格。

  以二人為當時英國著名悲劇女演員薩拉.西登斯夫人畫的肖像為例,雷諾茲的創作以莊重的褐色調為主,構圖精緻氣魄宏大,符合他一貫的理想化人物形象塑造。庚斯博羅的作品則採用側身坐姿,色彩豐富,筆觸輕鬆,勾勒出生氣勃勃的人物特徵。用傅雷的話說,前者是心中有畫,故極盡鋪張以作畫;後者心中無畫,故以無邪態度表白心魂,可謂一語道破天機。

  另一對有如「一生之敵」的是風景畫家透納和康斯太勃爾。兩人很早就認識,卻很少說話,但只要彼此的作品聚在一起,就會是一番波濤洶湧的暗鬥。例如雙方在沙龍展上曾公開較勁,康斯太勃爾的《滑鐵盧橋的落成》畫面色彩斑斕,透納的《海景》比較單調地模仿光線處理,但海上的紅色浮標卻令構圖鮮活起來。康斯太勃爾曾抱怨:「透納在我的畫旁展出作品,就像閃電劈向寧靜的田野。」如今這兩幅畫還是按照最初的方式被掛在英國泰特美術館中。

  上世紀的盧西安.弗洛伊德和弗朗西斯.培根也是亦敵亦友的畫家。他們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在倫敦相遇後便一見如故,幾十年來幾乎每天分享創作靈感,為彼此畫像,意見相左時還會爭個面紅耳赤,碰撞出無數光彩奪目的火花,可友誼敵不過分歧,兩人在八十年代中分道揚鑣。培根的友人在回憶錄中寫道,兩位畫家雖有恩怨糾葛,但雙方內心是互相仰慕的。正如培根為弗洛伊德所畫的《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習作》,見證了兩位藝術巨匠之間深厚而複雜的友誼與藝術對話,也為這段激揚澎湃的人生留下不朽的註腳。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