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上海篇)/九十年了,何以魅力十足\周立民

時間:2025-10-07 05:02:03來源:大公报

  圖:於上海巴金圖書館舉辦的「不負祖國的託付——重溫《三毛從軍記》圖片展」一隅。\作者供圖

  這一幅漫畫的確令人過目難忘:一個鬍子拉碴的男人,穿着格子衫,手提舊皮箱,身體前傾,疲憊又奔忙。他身材修長,要不是這個狀態,一定是男模的標本。貼身的女人,兩腳都在空中,一手抱一個小孩,另外一隻手還牽着一個。雲彩在他們腳下,他們不是齊天大聖,卻比唐僧還艱辛……畫名為:攜家流徙圖。是的,抗戰時代。這都明白了。「流徙」是一個很文雅的詞兒,通俗一點講,應當是:流亡,逃難——這就不難理解這一家倉皇的樣子了。

  這幅畫的作者是「三毛之父」張樂平,有人會不自覺地把三毛的樣子想像成張樂平嗎?那可大錯特錯了。黃永玉說張樂平長得可俊了:「張樂平的鼻子,額頭上撮起的頭髮都神氣之極,像隻公鹿……」(《我少年、青年、中年、暮年心中的張樂平》)我看過張樂平的自畫像,《攜家流徙圖》裏的英俊男人倒是作者本人的模樣,所畫也是他在抗戰中的親身經歷。

  一九三七年抗戰全面爆發後,葉淺予、張樂平等漫畫家組成抗戰漫畫宣傳隊,張樂平是副領隊,有人曾統計張樂平的流亡兼戰鬥足跡:從上海出發,到南京,又輾轉浙、贛、湘、鄂、閩、粵、桂等地,一邊畫畫宣傳抗日,一邊拖家帶口過着流浪生活,這期間,他擺過畫攤,賣過菜飯。(參見蕭丁:《張樂平小傳》)黃永玉也見過:「原來在擺地攤,賣他們隨身帶着的衣物。樂平兄打着赤腳賣他那雙講究的皮鞋。」(《我少年、青年、中年、暮年心中的張樂平》)多年後,他還畫了一張張樂平賣鞋圖。張樂平不是在「體驗生活」,也不是被組織的「深入生活」,而就是在具體地、沉重地又不屈地生活。像巴金說的寫作猶如生活一樣,藝術和生活不是兩層皮而是深深地融為一體。這樣的經歷,讓他的畫去掉了很多都市的脂粉氣,充滿了對人和土地的理解。這種大地感,猶如艾青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中表達的感受:「中國的苦痛與災難/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着中國呀……」他們與大地不再隔膜,他們看同胞不再像林徽因早年描述的屬於「窗子以外」。感受和心一體,藝術家的境界為之大開,思想也深化了。抗戰勝利後,張樂平回到上海,執筆再畫三毛,《三毛從軍記》《三毛流浪記》相繼出手,一炮而紅。當時轟動,如今更是經典。

  今年是「三毛」這個漫畫形象誕生九十周年、張樂平先生誕辰一百一十五周年,又正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巴金故居在巴金圖書館辦了一個「不負祖國的託付——重溫《三毛從軍記》圖片展」,還配備了大量中國作家抗戰時期的文學創作。九十歲的三毛魅力十足,依舊是吸引孩子們的磁石,連老外對他都印象深刻:上海國際文學周期間,一批外國作家參觀巴金圖書館,新聞報道中寫道:英國作家艾禮凱對牆上展出的漫畫形象「三毛」表達了喜愛。艾禮凱說:「我覺得三毛和我熟悉的漫畫人物『丁丁』很像。我二○○八年的時候第一次來中國,當時還在北京上學,那個時候我就知道了三毛。今天在巴金圖書館竟然看到了他,感覺很親切。」展覽從七月二十六日開展,經過暑假,經過抗戰勝利紀念日,我們又得延期到國慶節之後,理由只有一個:讀者喜歡。

  抗戰勝利的紀念熱潮稍微平息,我卻在想:這些八九十年前的藝術品何以魅力不減?答案可能有很多,我認為最重要一點是它們的作者有着《攜家流徙圖》一樣的深厚底子,這比我們宅在家裏滿足於「二次元」世界,更有實感、痛感、身體性。這「底子」也是文學藝術創作的壓艙石,它們為作品灌注了生氣和魄力。

  紀念,不僅僅是儀式、典禮,還是學習、反思和自省,這是目送遠去的前輩背影時,我最大的感觸。比如張樂平那一代人,作為畫家、作家,用筆衛護民族的尊嚴,同時也作為知識分子承擔社會道義和良知,他們當時批評社會腐敗、政治不清明也毫不留情。張樂平在一九四六年的《我們不能解甲》中,認為漫畫「能啟示問題,指責錯誤」,是「醒世的號筒」。在今後仍然不能解甲。(摘自《民主!不能沒有漫畫》,一九四六年二月二十四日《文匯報》)抗戰中殉難的最重要的作家郁達夫,在南洋,一面為祖國鼓與呼,一面也毫不留情地批評抗戰中存在的問題,這是大愛、真愛。在他們的心中有一個共同點:人民至上。在這樣的內心基礎上,巴金說,通過抗戰,他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根本力量在千千萬萬的普通民眾身上。因此,在鞭炮齊鳴、普天同慶的時刻,他卻憂慮地想到:

  這八年來我走過了好些地方,經歷了,看見了許多事情。我自己當然不能說對抗戰盡過多少力。但我卻看見那無數的平民為着這個戰爭流了血,流了汗,犧牲了他們所有的、所寶貴的一切,他們默默地活着,默默地死去。他們沒有要求過什麼,也沒有得到過什麼。(《一點感想》,一九四六年五月《抗戰文藝》第十卷第六期)

  在他們心中,人不是複數,不是集體名詞,不是時光的陪襯,而且具體的「這一個」「那一位」。三毛也是啊,他的鮮活也在於:他不是英雄,也不是權貴,而是頭上只有三根毛的小屁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