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廣東篇)/發展校園戲劇大有可為\蔣述卓

時間:2025-09-30 05:02:13來源:大公报

  圖:暨南大學話劇《振鐸》劇照。

  在「新大眾文藝」蓬勃興起的同時,校園戲劇也出現了演出與傳播的「網紅」現象。在華南地區,廣西師範大學校園傳承「西南劇展」,演出話劇《花橋榮記》,南方科技大學與深圳大學出品話劇《雲身》,暨南大學話劇《振鐸》、中山大學音樂劇《華夏書章》等相繼湧現。學校師生對自己校園出來的戲劇自然有着濃厚興趣,爭相觀看,並通過自媒體進行傳播。校園戲劇也吸引眾多校友和社會上的觀眾前往觀看,形成了一陣「網紅」的爆款現象。

  發展校園戲劇的意義,首先在於它們打破了專業與非專業的界限,調動了非專業人員的參與,激發起師生參與戲劇創作與演出的積極性,催生了民間戲劇的發展。人民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旦激發出來,就能真正體現出文藝的人民性。從普及與提高的關係看,校園戲劇是一種文藝的普及,是發展專業戲劇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才有專業戲劇出精品的可能。也就是說,要先有基礎,有「平原」,才會有「高峰」。從激發人民對文藝的創造力來看,校園戲劇對繁榮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校園戲劇嚴格上說是知識分子戲劇,不算「新大眾文藝」的部分,因為他們書寫的題材多是有關校園與知識分子的,但從專業的角度看,在劇本寫作和演員表演方面他們又是非專業的。有的校園戲劇導演可能請的是專業的,主要演員A角請的也是專業的,但其他參演者包括主要演員的B角都是非專業的。而多數的校園戲劇從導演到演員再到舞台美術、燈光等等都是非專業的師生,必要時請上一兩個專業人士指導一下。通過專業與非專業的融合演出,帶動了校園戲劇的創作與演出。從專業的角度上看,校園戲劇參與者是戲劇界的「素人」,也屬於「新大眾文藝」一部分。如果將這種融合方式推廣到社區、工廠去,那就是「新大眾文藝」了。

  校園戲劇題材獨特,一般有大師劇、科幻劇、青春情感劇等。《振鐸》寫的是上海時期的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鄭振鐸在抗戰時期如何搶救中華古籍文獻,在日本士兵攻陷上海時進行正義的抵抗。他與學生商定,當看到第一個日本兵經過校門時就宣布「最後一課」的停課,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華夏書章》寫的是中山大學的夏書章教授,他是中國公共管理學之父。該劇從夏書章青年時立志「科學救國」寫起,貫串他為國效勞,堅持研究到百歲的一生。他年輕時報讀內地大學的行政管理專業,後又到美國留學,畢業後回到祖國從事教學研究。六十歲還到美國大學做訪問學者,重啟被擱置了三十年的公共管理研究,在他生命的最後四十年為中國的公共管理學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愛國愛校的拳拳之心,生命不息、研究不止的敬業精神值得頌揚。《花橋榮記》改編自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的小說,突出表現的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台灣老兵對大陸家鄉充滿懷念的主題。《雲身》則是貼近現代科技生活,探討人們在碳基體與硅基體發生衝突時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雖然該劇具有科幻性質,屬於探索性的哲理劇,但非常鮮明地表現出校園的青春特點,很受學生歡迎。最近,我從微信朋友圈裏知道,中國傳媒大學的師生在表演話劇《蜉蝣》,這是根據一個網絡遊戲和劇本殺改編而成的情感心理劇,在大學裏演也是很貼近當今青年學子的情感需求的。從教書育人的角度看,校園戲劇的開展也成為了課程思政中的重要內容。

  其實,校園戲劇還承擔着經典傳承、文化傳承的使命。中學與大學的課堂裏,老師經常會選擇一些經典劇目,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曹禺的《雷雨》、郭啟宏的《李白》等等,讓學生們去體會角色加以扮演,以便更好地理解劇本中的人物與情感發展。有時,老師還會布置學生將一些文學經典改編為戲劇並演出,作為課堂實踐活動的一部分。這些年,中央電視台頻繁地邀請一些大學老師,在《經典詠流傳》《大唐詩人傳》《大宋詞人傳》等等節目中扮演一些古代文士,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實驗,相信他們的演出會在校園傳承中華文化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前些年,戲劇界還在為人才缺乏、劇本太少擔憂,校園戲劇的興起,讓學校的師生有了參與和發揮自己表演才能的空間,這很有助於新時代戲劇人才的培養,也拓寬了大學向社會上輸送更多創意人才的通道。演員的非專業與專業之間並不存在絕對的界限,演出的過程就是一個演員的成長過程。最近,我在看《振鐸》演出的學術與實踐總結時就欣喜地了解到,導演和劇本寫作者在選拔學生與老師承擔劇中角色時,首先要求他們去讀劇本、查史料,先給扮演的角色寫一個人物傳記,並且在排練過程中和演出結束後還要寫下扮演手記,記錄下他們的扮演體會和心理變化過程。這種訓練促使了參與表演的師生從業餘向專業快速發展。一齣戲,從寫作、排練到正式演出,既豐富了校園的文化氛圍,又培育出一批演出人才,發掘出了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演出才能,真是一舉多得。

  進一步說,如果我們能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高校之間展開戲劇展演,讓大灣區高校都能參與,對於大灣區文藝的繁榮發展無疑是好事。灣區文藝的融合創新在灣區內高校間實現交流與融合,有更好的優勢。高校有人才,有觀眾,有技術手段輔助,一定會出現優秀的劇本創作者和演出作品。

  校園戲劇大有可為。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