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君子玉言/香江烽火:香港的抗戰記憶(一)\小 杳

時間:2025-09-03 05:02:08來源:大公报

  八十多年前,抗戰爆發後,香港即成為海外援助內地抗戰的「樞紐」。愛國志士「集合國內外力量,援助中國抗戰」,香港各界捐款、捐物、捐藥……以不同方式匯聚成支援內地抗戰的洪流。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香港曾被日軍佔領三年零八個月。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裏,香港同胞與全國人民一樣付出巨大犧牲,同時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起反抗,抵禦外來侵略。

  香港的抗戰歷史遺跡數量眾多。據香港古物古蹟辦統計,與香港戰役、港九大隊有關的遺跡共有六十七處。當年在香港工作時,曾去祭拜過其中幾處。穿梭在香港的山野村落與城市街巷,那些散落的抗戰遺跡,以沉默而有力的方式,訴說着這座城市在民族危亡時刻的擔當。

  烏蛟騰:血火淬煉的豐碑

  從港島去烏蛟騰要經過一段漫長的旅程,地鐵轉幾次再轉巴士,出了大埔墟巴士總站會經過一些風景優美的鄉村路段,新界地區寧靜的田園風光,與港島的高樓大廈形成鮮明對比。烏蛟騰地處新界東北部的郊野,是一個客家村落。這裏與船灣郊野公園為鄰,群山環抱,古道縱橫,河溪交錯。田野裏,村屋的灰瓦若隱若現,村口有一棵逾百歲的細葉榕。這個被翠綠山林環繞的村莊寧靜如世外隱境廬。然而,在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裏,這裏卻有着波瀾壯闊的抗戰故事,成為香港抗戰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香港淪陷。烏蛟騰村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村民強烈的愛國熱情,成為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重要抗日基地,全村五百多人中超過九成參與了抗日群眾組織。村民們以糧食、住所和情報為武器,與游擊隊共築防線。那棵大榕樹不僅是村落的地標,更是香港抗戰史的沉默見證者——東江縱隊的交通員曾將密信裹入油紙,借榕樹枝椏遮蔽傳遞情報。村東南的石水澗村因位置隱蔽、海運便利,總隊將當時中共廣東黨組織和游擊隊與延安中共中央聯絡的唯一一部電台設在此處。後因敵情變化,總隊將電台撤離。不久,日軍前來搜捕。找不到電台和總隊去向的日軍殘忍殺害當地村民,並將石水澗村付之一炬。

  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五日(農曆八月十六),日軍包圍烏蛟騰村,以屠村威逼村民交出游擊隊員與自衛武器。村長李世藩等挺身而出,面對酷刑始終未吐一字。這場劫難中,包括李世藩在內,烏蛟騰村多名村民犧牲。天上一輪明月,地上遍野熱血。

  抗戰勝利後,一九五一年十月,烏蛟騰村的村民們自發為烈士籌建了一座紀念碑。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六,都自發祭拜英烈。年年明月,歲歲追思,從未中斷。一九八四年底,烏蛟騰海外聯誼會成立烏蛟騰烈士紀念碑修葺籌備委員會,在海外僑胞中發起籌款。一九八五年十月,紀念碑揭幕,原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親筆題寫碑名。最初的紀念碑建在烏蛟騰一處山坡下,二○○九年十二月,特區政府出資將紀念碑遷於現址重建,即如今的「烏蛟騰烈士紀念園」。高聳的紀念碑上,「抗日英烈紀念碑」與碑座「浩然正氣」題字仍保留曾生司令員手書,紀念園入口牌坊的對聯為李培源老村長的遺墨「紀昔賢滿腔熱血,念先烈彌世功勞」。一旁的石碑用黑底金字詳細刻錄着烈士的名字以及烏蛟騰村的抗日事跡,靜靜地訴說着那段悲壯而英勇的歷史。

  二○一五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國務院將紀念碑列入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名錄。二○二四年九月,特區政府再次重修紀念園,加設了紀念浮雕。前來祭奠的人們早已不限於烏蛟騰的村民。今年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前夕,全港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人們一批又一批來此肅立,向烈士獻上鮮花,告慰英靈,時空穿越八十幾載,傳遞着家國情懷。

  當年在港時,我們曾專程來烏蛟騰謁拜抗戰烈士,去紅石門、船灣郊野行山時路過,也要來此拜望。駐足於此,耳畔彷彿還能聽見當年山林間的槍聲,看見村民們在夜色中為游擊隊引路的身影。行山中,小徑密林草叢近人高,撲及兩頰,猜想這是不是當年抗日游擊隊行軍趟出來的小路呢?行山後回到村口等小巴,疲累交加的我們躺在村口的大榕樹下,晚風拂過林間,樹葉沙沙作響,彷彿是先烈們在訴說着對和平的期盼。我們倚靠着大榕樹,像是感受英靈的庇護,格外安逸。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