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京故宮午門城樓──五鳳樓。\作者供圖
中華民族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進入新時代,隨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需求。中央審時度勢,繼中共十九大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之後,二十大又提出「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戰略。在這些戰略貫徹落實進程中,近年來中央電視台和各地方、各行業電視台文化綜藝節目裏,有關文物、博物館的內容大幅提高並大受青睞。像央視相繼推出《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北京衛視相繼推出《書畫裏的中國》《最美中軸線》《博物館之城》。這些作品探索創新文化綜藝節目表現形式,大量解讀文物藏品。《國家寶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技術相結合,既保持了歷史文物的凝重感、莊嚴性,又努力還原歷史文物、歷史事實的感性、親切和溫度,文物開始「活起來」。
北京市方面於二○二○年,提出以「博物館之城」建設,作為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重要內容。北京衛視為推動「博物館之城」建設,製作了文博探秘類文化互動真人騷《博物館之城》,從二○二二年七月起,分季、分期陸續播出,貼近老百姓,觀眾反映多樣。其中觀眾最期待的是,解讀文物博物館的「真人」,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言人,同時能夠針對今人的實際需要答疑解惑,為今人講好中華文化的歷史故事。按中華傳統文化的要求,應是宋代著名思想家張載提倡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張載:《張子語錄》卷中,宋刻本)此人應具有這樣的抱負。可見這項任務的艱巨性、挑戰性。
中國各地、特別是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大量歷史文化遺產,因此建設「博物館之城」絕對不是口號,而是切實可行的目標。北京是一座比較完整地擁有中華文明發展史遺存,擁有中國自古至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方面代表性文物的城市。周口店五十萬年前「北京人」遺址,在世界人類演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北京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地位持續上升:商周燕、薊古都─秦漢「九塞」之一 ─唐幽州城─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北京是全國唯一的長城、京杭大運河交會的城市,東南經濟中心、西北軍事中心,在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交會。匯聚在首都北京的中華文化遺產和三千年古都歷史遺存,中華民族追求偉大復興留下的近代文物,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文物,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代表性成果,神舟飛船、月壤標本等象徵新時代大國崛起的實物,為北京地區博物館發展奠定了卓越的物質基礎。
經過百餘年發展,北京地區已經形成多學科、多層次、布局平衡的博物館體系,博物館總數已達二百多家。從宏觀上看,已經形成縱橫交織、經緯縝密的博物館布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北京市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上宅文化陳列館、山戎文化陳列館、盧溝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位於市中心的正陽門、天安門、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香山革命紀念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首都博物館等等,這些中華民族古代史和近現代史、中國共產黨黨史的遺址、文物及其展示,豐富、全面和具有代表性,以歷史縱深的「縱向」取勝。從大運河之畔的通州博物館、京杭大運河總碼頭什剎海上的郭守敬紀念館,到八達嶺的中國長城博物館;從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到中國航空博物館、中國電影博物館、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美術館等,這些博物館反映全國各行各業百科知識和「兩個一百年」奮鬥成就,以廣度和厚度的「橫向」見長。中國最早幾座博物館、最大的幾座著名博物館都在北京,類型全、代表性強,北京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聖地。北京堪稱「博物館之都」。
中國古代文物之所以能夠「活起來」,與其本身具有強大生命力、其自身存在內生活力,有莫大關係。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歸納的,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中的「突出的創新性」。中國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詩經》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們雖然歷史悠久,但肩負着新的使命,追求創新而不故步自封。另一典籍《禮記》說:「君子日新其德」,商湯在沐浴用的銅盤上銘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中國古代的社會精英們時刻提醒自己,創新一刻也不能停止,必須像洗臉那樣每天都舊貌換新顏,重塑一個嶄新的自己,迎接明天的挑戰。世界人類幾大古老文明後來大都消亡了,唯有中華文明不斷發揚光大,其中重要原因在於它不斷創新的內生動力,和相容並蓄的包容性。中國人最敬重的是天、地,那就要像上天那樣自強不息,像大地那樣包容萬物。因為中華歷史文物蘊涵着中華文化活的靈魂,所以直到今天,要舉辦奧運會開幕式等重大典禮,最能代表中國、代表中華民族的,還是《清明上河圖》、青銅器、書法、絲綢、青花瓷等中華優秀文化遺產。
北京古城也是一座活着的、繼續發揮現代首都功能的文物。以北京城中軸線為例,它是世界文化遺產,但並不是歷史化石,而是在繼續發展、延伸,中軸線上建築在持續增加,現代設施與傳統建築和諧共存。比如天安門廣場的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與天安門城樓、正陽門、太廟、社稷壇等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仰山,鳥巢、水立方等場館,國家會議中心、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等新建築,似乎只有放在老北京中軸線上,才能體現它們的莊嚴神聖。真如漢開國丞相蕭何追求的:「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史記.高祖本紀》)由此可見,「文物活起來」的最有利條件,是很多中國文物是「活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