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星期天的早上我都會扭開收音機,收聽香港電台車淑梅主持的《舊日的足跡》節目。多年來她遍訪社會各階層人物,大部分是名人或「新聞人物」,所談的內容是我有興趣知道的。車淑梅出色的專訪技巧和所下的功夫,值得年輕的傳媒人或正在大學唸新聞系的學子學習。
人物專訪是新聞報道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能夠讓受眾更深入地了解社會事件和被訪者的人物形象、思想和對各種事情的看法及價值觀,從而增加新聞報道的價值和深度。如果說,每一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一本書的話,那麼,人物專訪就像揭開一本本大書,內容各異,讓讀者看到「作者」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際遇,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有快樂,也有痛苦。人生的道路,各人有各種不同的走法,因此每個人的經歷和思想看法都有值得別人參考之處。
我這個退休多年的記者,在職時也很喜歡做人物專訪。千禧年前,曾在美國三藩市的《金山時報》專責採訪社會名人,採寫了一系列「成功之路」專題文章,受到讀者歡迎。千禧年之後回港,在新出版的《公正報》任高級記者,先後專訪了四十多位人物,包括多家大學校長和教授,如張信剛、潘宗光、陳坤耀、謝志偉、譚尚渭、鍾期榮、高錕、黃玉山、劉兆佳等;也有商界領袖和各行業的優秀專才,如陳有慶、陳永棋、方潤華、田北俊、施永青、伍淑清等。隨後彙編成冊,出版了專著《香港學者精英訪問錄》。
專訪這麼多出類拔萃的人物,固然是工作所需,也是一種學習機會,從他們娓娓而談中令我懂得更多知識,也增長了智慧,因而每次訪問都感到心情愉悅,很有樂趣。
要採寫好一篇人物專訪文章,事前的準備功夫和訪問技巧都是重要的。訪問一位具有新聞價值的人,事前必須盡量搜集對方的資料,包括其出身、經歷、專長、成就,以至性格特點等,當然不能忽略他們與新聞有關的事情,資料掌握得越多,訪問就會越順暢。訪問前要擬定提問的各個問題,訪問開始時態度要自然、平和、親切,不要馬上「開門見山」提出一些尖銳問題,要營造一種好像與朋友閒話家常般的融洽氛圍,最好先提些輕鬆有趣的問題打開話匣子,也可從與被訪者有關或感到有興趣的新聞作切入點。以我的粗淺經驗,如果能做到這樣,訪談起碼成功了一半。
若然被訪者無所顧慮地侃侃回答你提出的問題,雙方都會感到愉快,並容易建立友誼。記得當我專訪張信剛的文章刊登後不久,他就不止一次邀請我到他家裏出席他與一大群有學問的朋友經常聚會的「文化沙龍」,他的賢妻親自炮製各種美食招待眾友,氣氛十分歡樂,情景至今仍印腦際。
又記得訪問鍾期榮時,我首先稱讚她與丈夫胡鴻烈為了辦好樹仁學院,培育更多人才,傾盡財力與心血,終於達成樹仁學院升格為私立大學的願望,精神可嘉。她聽後顯得十分高興,話匣子打開,有問即答,興致勃勃地談她的辦學理念。想不到這位曾在內地當過法官的女校長也有感性的一面。當她談到一位女家長出席兒子的畢業禮時,走近她的身邊表示,感謝校風良好的樹仁學院教好了她以前無心向學的兒子,她一邊訴說,一邊激動地淌淚。鍾校長向我講述這件發生在幾星期前的事情時,仍然情緒激動,一邊笑着說一邊流淚,頻頻用紙巾揩拭眼睛。看到這個情景,我也受到感動,好像看到了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