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屆香港書展,作為疫情後的首場香港書展,入場人次成功逼近百萬大關,以開新之姿在本港書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實,除了與「復常」有關的時代標籤之外,本屆書展距離奠定全港大型書展雛形的「一九六三年圖書文具展覽會」,剛好一個甲子,在承前啟後之中,亦別具里程碑意義。
作為古今中外文化的薈萃之地,香港本身自帶從傳統到現代、從東方到西方的先天基因。作為城中最大規模、最受歡迎的閱讀嘉年華,香港書展可謂文化交流的標誌性平台,無論是參展的國家和地區,還是圖書題材、文化活動類型和現場讀者,無不富有國際元素與世界色彩,堪稱匯聚多元文化光譜的藝文盛宴。
回望香港書展的國際化之路,不乏可圈可點之處。早在十九年前,香港書展便試辦「國際文化村」展區,展示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特色書籍與文化產品,打造多元文化舞台。十四年前,香港書展新增「英語世界」展區,集中推廣最新英文書籍,致力培養普羅大眾的英文閱讀興趣。作為八大講座系列重要構成的「世界視窗講座系列」和「英語及國際閱讀講座系列」,前者邀請全球作家分享不同課題,後者邀請國際知名英語作家分享寫作心得,無不旨在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為進一步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今屆書展更新設「國際文化藝術廊」,由著名設計師圍繞年度主題策展,讓讀者身在香港便能體驗域外文化。
至於香港書展與「從香港閱讀世界」的不解之緣,則肇始於十五年前的「閱讀世界.走向世界」書展主題。自二○一○年起,無論是以年度作家為主打的「關心社會.關愛地球」、「在閱讀中發現自己」、「讀通世情.書出智慧」、「閱讀.令世界美好」、「越讀越精彩」、「一讀鍾情」等年度主題,還是分別推介武俠文學的「閱讀江湖.亦狂亦俠亦溫文」,旅遊文學的「人文.山水.情懷」,愛情文學的「問世間情是何物」,科幻及推理文學的「疑真疑幻.幻夢成真」,心靈勵志的「洗滌心靈 鼓舞人生再啟航」,歷史文化與城市書寫的「憶.寫香港故事」,兒童及青少年文學「童來閱讀少年時」,皆以「從香港閱讀世界」作為點題,彰顯打造全球指標性華文書展的決心與努力。
與此同時,華文出版物在香港書展的集中展示和重點呈現,知名華文作家的集結與分享,亦創造了「在這裏讀懂中國」的絕佳契機。今屆書展的「名作家講座系列」因邀請到一眾內地名家而備受矚目:先鋒小說家余華以「文學自由談」為題,探索文學之旅;鬼才歷史作家馬伯庸以「小說與中國近代醫事傳奇」為題,講解中國近代醫務風雲;知名作家、媒體人許知遠以「全球旅行者梁啟超」為題,探討梁啟超輾轉世界各地走上改革者道路的思想歷程;資深媒體人羅振宇以「大變局時代的個人生存策略」為題,分享個體應對變局的求生之道……內地文學圈「頂流」席捲香港書展,吸引境內外讀者慕名而來,參加人數遠超預期,以致引發臨時更換場地、講座分割上下半場等操作,屢次刷新書展紀錄,徹底引爆閱讀熱浪,成為「文化七月.悅讀夏季」最亮麗的風景線。
如果說一書一世界,那麼香港書展便是無數世界的交疊與重組。以香港書展為時空要塞,無論是「從香港閱讀世界」,還是「在這裏讀懂中國」,都為「書中自有乾坤」寫下多元註腳。在人與書邂逅的書展情境中,以閱讀為紐帶,發揮香港融古今、匯東西的得天獨厚優勢,一方面傳承和傳播中華文化,另一方面借鑒和吸納域外文化,致力「弘揚中華文化,構建現代文明」,或許便是在這國際都會滋養書香的題中應有之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