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讀書關鍵詞/可憐的假情假義\米哈

時間:2021-12-07 04:27:42來源:大公报

  圖:俄國作家尼古拉.卡拉姆津《可憐的麗莎》。/資料圖片

  我們都渴望真心真意的關愛。同時,不少悲劇的發生都源自於此一渴望的落空,這種落空一方面來自於我們沒有帶眼識人,另一方面也因為有些人卑鄙地虛構假情,又有些人無知地展示假義。關於假情假義,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俄國感傷主義作家尼古拉.卡拉姆津(Nikolay Karamzin)於一七九二年寫下了名作《可憐的麗莎》。此作寫於卡拉姆津花了約一年半時間遊歷歐洲各國之後。在這一次旅程中,卡拉姆津走遍了德國、瑞士、法國、英國等地,親眼目睹了法國大革命,也拜會了哲學家康德,並決定在回國後將當時西歐流行的感傷主義引入俄國文學而寫下了《可憐的麗莎》。

  顧名思義,《可憐的麗莎》敘述了麗莎可憐的一生。麗莎與母親相依為命,「父親死時她才十五歲,只剩下她一個人不分晝夜地操勞,而從不憐惜自己嬌嫩的青春和罕見的美麗」,並以勞力換取金錢照顧母親。

  有一天,麗莎遇見了「白馬王子」,他的名字是埃斯特拉。埃斯特拉「是一個十分富有的貴族,心地善良」,他不忍見麗莎窮困的生活,於是以高價買下了麗莎的花,以金錢照顧了麗莎一家。

  埃斯特拉的富有與體貼滿足了麗莎的心思,而麗莎的農民身份又滿足了埃斯特拉的浪漫與想像。埃斯特拉「天生善良,但意志薄弱,行為輕浮。他過着養尊處優的生活,只圖自己快樂。他在上流社會的遊樂中尋找快樂,可是往往一無所獲,於是覺得苦悶,抱怨自己命運不濟」,「他常常看小說和田園詩,因而富有想像力,往往會幻想自己退居到了曩昔的歲月或進入了未來的時代」,而麗莎正是滿足他如此想像的對象。

  麗莎與埃斯特拉互生情愫,「約定每天傍晚幽會,地點可在河邊,可在樺樹林中,也可在麗莎的農舍附近」,久而久之,他們從純潔的戀愛發展到肉體的激情。在此,卡拉姆津寫下了名句:「所有欲望的實現都是對愛情最危險的考驗」。激情之後,對埃斯特拉來說,「麗莎不再是當初那個曾激發他的想像力並使他心靈陶醉的純潔無瑕的天使。柏拉圖式的愛情讓位給了另一種感情,而這種感情他是無法感到自豪的」。

  麗莎與埃斯特拉的幽會,從每晚變成隔天,從「明天我不能和你見面了,我有件重要的事要辦」,到「一連五天沒有見到他的人影」,而最後,埃斯特拉跟麗莎說「親愛的麗莎,我要和你分別一段時期。你知道,我們國家發生了戰爭,我是在軍隊裏服役的,我們的團要出發去打仗了」。

  自此,埃斯特拉再沒有回到農村。這就是麗莎一生的悲劇嗎?未完。結局留待讀者自行發掘,而我想的是:卡拉姆津為什麼要寫下麗莎如此可憐的遭遇呢?

  卡拉姆津是為了讓大家感傷於貴族男子對待農村女子的假情嗎?諷刺的是,多年後的文學評論批判《可憐的麗莎》的文字運用,說卡拉姆津書寫麗莎母女的對話並非農民方言,而是知識分子與上流社會的沙龍語言,而這又可否視為作者無知地展示了假義呢?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