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東言西就/當書展邂逅「讀書」\沈 言

時間:2021-07-19 04:24:04來源:大公报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延期一年的香港書展,終於在炎熱的七月重臨。書展開鑼當日,我便迫不及待趕奔現場,仿似赴一場經年之約。遊走於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的展位之間,《讀書雜誌》赫然映入眼簾,驀然發覺,原來久別重逢的不只是書展,還有「讀書」!

  關於《讀書》雜誌的塵封記憶,一下子復活。大學時期,翻閱《讀書》無疑是文史哲專業生儲備談資與滋潤學養的標配,即使讀之不甚明了,乃至有時竟意外變成催眠讀物,卻樂此不疲。及至負笈港澳,父親便一力承擔了購書任務,每一期都不會遺漏,經年累月地積攢,等待着女兒歸來的檢閱。東北老家至今還保留着小山一樣的《讀書》雜誌,儘管書頁已經泛黃,卻仍然不捨丟棄。

  遙想當年,一九七九年由北京三聯創辦的《讀書》雜誌,作為以書為中心的思想文化評論刊物,關注書裏書外的人和事,探討人類思想文化世界的複雜與多元,不僅集結讀書人的思想和智慧,而且凝聚對當代生活的人文關懷,素以引領思潮聞名全國。二○二一年由香港三聯創辦的《讀書雜誌》,依然秉承《讀書》傳統,以推廣閱讀為使命。聯合出版集團副總裁、香港出版總會會長李家駒在發刊詞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如果沒有讀者,出版就沒有未來。因此,推廣閱讀是出版社的天職與使命。」正是為了秉承三聯傳統,堅守文化理想,才有了港版《讀書雜誌》的創刊。雖然時隔四十二個寒暑,但港版《讀書雜誌》與內地版《讀書》雜誌,在激盪思想、推廣閱讀的宏願與初心上,卻是遙相呼應,異曲同工。

  港版《讀書雜誌》六大板塊各有側重卻又相得益彰,其中,「文化焦點」聚焦文化熱點和文化議題並為讀者薦書;「書人書事」記述與書相關的人和事;「名家專欄」邀請學者漫談讀書體會和文化現象;「出版人語」由資深編輯執筆道出鮮為人知的出版幕後故事;「書評」由資深文化人推介近期值得一讀的好書;「閱讀最前線」則特選新近出版好書為愛書人分享季度喜閱。

  細閱《讀書雜誌》試刊號,這一期「文化焦點」聚焦備受關注卻鮮獲深入研究的「香港文化遺產」,由鄒興華和廖迪生兩位專家講述考古發現的香港與香港非遺清單的淵源;「書人書事」追憶和致敬四位逝去的文壇巨匠或學人大師,毛升記傅高義、止庵說奈保爾、何杏楓談張愛玲研究,梁款憶黃霑;「名家專欄」則有鄭培凱重溫書香的筆墨記憶,陳萬雄藉四書人語談閱讀啟蒙與報刊文化,許紀霖辨闡明古學和吸收異教的名與實,林沛理分享隔離下讀書的發現,劉智鵬重新閱讀當代世界歷史轉折下的中國,陳國球在台灣張望香港文學……真知灼見潤澤書香,為讀者提供不一樣的閱讀視角與體驗。

  思緒萬千之際,不禁感慨今時今日經營純閱讀文化雜誌殊不容易,港版《讀書雜誌》逆勢而生,且匯聚內地與港台一眾文化名人,包括李焯芬、金耀基、陳平原、陳萬雄、梁元生、許紀霖、鄭培凱、關永圻等,組成顧問委員會,可謂苦心孤詣、盛意拳拳。一如中國近代傑出出版家、教育家張元濟所言「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但願《讀書雜誌》以文化聚力,以思想會友,在香港落地生根,於華文世界香遠益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