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閒話煙雨\天下第二行書\白頭翁

時間:2019-07-04 03:03:16來源:大公報

  圖: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局部圖) 資料圖片

  北宋還有位大書法家、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曾鞏的書法是北宋乃至中國古代書法大家也。行書、隸書、草書,書書上榜,提筆皆「聖書」,以他六十二歲時寫給其同鄉的一封書信《局事帖》為例,全信不過一百二十四個字,信中的內容不過是感謝他的那位同鄉朋友對他的支持,其價值完全在字。二○○九年曾鞏的這封家書被拍出1.08億,創出天價,誰想到七年以後,二○一六年五月十五日,此帖又被拿出來拍賣,起拍就是一點三億,拍得二點○七億,每個字平均一六六點九萬元。曾鞏好生了得。

  再看一張顏真卿的借條。

  顏真卿大名鼎鼎,學書法沒有臨過顏真卿字帖的人是出不了門的。曾鞏就在臨顏帖上好生下過苦功夫、硬功夫、真功夫。

  顏真卿留下的這張借據就是《乞米帖》,其文如下:「拙於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今又罄竭,祇益憂煎,輒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實濟艱辛。仍恕千煩也。真顏狀。」

  顏真卿真夠慘的,不得不行乞借米度日,可見當年安史之亂時期民不聊生,連顏真卿這樣的官員人家也吃了上頓愁下頓,這也看出顏真卿為官清廉,寧肯為五斗米乞借,絕不和世之貪官同流。同時也說出了一個社會現象,國亂無文化,顏真卿這張借單放在現在可以換多少米?有人謂之,你計算一下,二點五億人民幣能換多少糧?安史之亂的唐王朝,《乞米貼》一文不值。顏魯公還留世一幅珍寶,堪稱國寶,即公元七五八年的泣血悲書《祭侄文稿》。後人皆崇拜顏魯公為楷書大家,楷書第一人,其《祭侄文稿》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二行書,與天下第一行書王右軍的《蘭亭序》堪稱伯仲。天下第一行書其書難覓,而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年初曾在日本東京博物館展出,據說排隊等候進館一飽眼福的人,有從美國、巴西趕來的,更多的是從中國專程趕去的,長長的隊伍排出足有幾里路。

  安史之亂讓顏真卿遭受大災大難,其侄兒顏泉明九死一生逃至蒲州與顏真卿相見,叔侄竟無一語相敘,只能抱頭痛哭。顏泉明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所帶竟是其父顏杲卿的一根腿骨,他弟弟顏季明的頭骨。五十歲的顏真卿老淚縱橫,悲憤之極,哭天祭地,執筆作悼文,就是《祭侄文稿》。當時顏真卿即悲又憤,既苦又恨,所有情感,直貫筆下,筆鋒時冷時利,時露時藏,時亢時沉;行筆乍行乍晦,乍起乍落,乍悲乍憤;墨色或潤或枯,或濃或淡,或顫或壯;結構或聚或散,或走或立,或張之舞之,或聚之團之,或連綿起伏,或滔滔不絕,或一峰獨立,或驀然回首。寫到最後,「嗚呼哀哉」,字形已失去控制,竟然字如山洪,字如猛獸,字如神鬼相符。《祭侄文稿》博大精深,深入淵,厚如土,高如山,情似海,令人景行仰止。公元七八五年(貞元元年),顏真卿被囚禁在蔡州龍興寺中,寫下他最後一紙書帖,《移蔡帖》,但那是一幅大氣凜然的楷書。

  顏真卿的字不但美若仙,亮若星,其顏如玉,其骨如鋼,一紙陽剛之氣,通篇剛毅之場。專家在解說《乞米帖》時說,其下筆後,一氣運到底,一氣頂上天。「橫折」「豎彎」筆畫時,「筆鋒多不離開紙面,只是穩重地提起,然後折轉換方向逐漸按筆,沒有明顯的重新起筆,字字開闊,風骨凝厚。」西漢大文學家、哲學家楊雄就曾指出「書心畫也」,「書可觀而不可盡」。顏真卿真大家也,他獨創顏體,獨闢蹊徑,獨領風騷,獨立潮頭,獨享風格,顏真卿,中國書法入雲之高峰。

  (「書法之外」之八,標題為編者所加。)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