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老襯亭」高手起怪名/張 茅

時間:2018-08-19 03:16:35來源:大公報

  圖:「老襯亭」的名稱出自《新晚報》編者黃兆均,從此全港流行,連官方的消息公布也採用/作者供圖

  山頂的「老襯亭」人皆隨口叫出,可知道這古怪的名稱誰起的嗎?

  老襯亭不僅是集體回憶,還是自由行遊客必往的景致,花園道纜車總站,每日人如潮水,上山的遊客大排長龍,隨着時光流轉,這座觀景台的集體回憶無限擴大。

  還有更老的山頂餐廳,一派歐洲古雅氣息,從過去到現在,一代一代的繫着情意結,到如今不妨到山頂走走看,餐廳座上多是悠閒的港人,在花木葱綠環境下喝咖啡,閒聊天地之間,或發思維港之幽情,用不着解構什麼原由,它的存在依然視為集體回憶。

  我今天說的故事,是老襯亭及山頂餐廳與一家報紙的淵源,這家是停刊了二十一年的《新晚報》,為太平山頂留住光彩。

  山頂觀景台經歷四代:

  第一代名山坳亭,約由一九○○年至一九四○年。第二代老襯亭,約由一九五○年至一九七一年。第三代爐峰塔,約由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九三年。現在是第四代凌霄閣了,由一九九七年始。

  第二代的老襯亭與現在的凌霄閣相隔四十七年,最不為人忘記的卻是老襯亭,香港人每提起這古怪名稱便會心微笑,外地來客頗覺這名稱新奇,認定必有緣由,每每追問下去。

  老襯亭的名稱由來,網上多種說法,一家網站稱有幾個傳說。

  第一個說法,遊人徒步登上太平山頂觀光,渾身是汗,腳步浮軟,非常吃力,卻只為看一眼風景,行為十分愚蠢。

  第二個說法,香港五十年代流行的俗語:「香港地老襯多到死唔曬」,「太平山頂望落去大把老襯」。

  第三個說法,廣東俗語「搵老襯」,即搵親家,由亭上俯視山下千家萬戶中找親家,意思是搵老襯,因此將觀景台稱為「老襯亭」。

  長期研究本港民俗文化的作家鄭寶鴻對老襯亭的由來指與報紙有關,最接近事實,他有以下的記載:

  山頂的第二代瞭望台,興建於一九四○年代末。一九五○年代初,《新晚報》的一位編者,在一新聞評論中感謂曰:「由太平山頂望落嚟,每日不知有幾多老襯!」從此,這瞭望台便被冠以「老襯亭」的「美名」。

  第二代老襯亭令不少「老餅」留下美好的回憶。多座瞭望鏡,入一毫看一分鐘,不知留下多少眼眉毛在此。

  第二代老襯亭於一九七○年被拆卸,兩年後,美輪美奐的第三代老襯亭落成,當中設有超級市場、郵局,及一間爐峰酒樓。

  這座老襯亭亦於一九九○年代被拆卸,一九九七年,半月形的第四代老襯亭又告落成。時至今日,乘纜車上山頂,遊老襯亭成為遊客必備的節目。

  以上是鄭寶鴻的考證,文中具體說出老襯亭名稱的出處,由《新晚報》一位編者起名,編者在一段新聞評論中寫着:「由太平山望落嚟,每日不知有幾多老襯」。由此大眾市民追隨《新晚報》將山頂觀景台叫作「老襯亭」。

  鄭寶鴻文中仍有不足處,留着未解之謎,這位編者是誰?能有如此神來之筆。對報社外人來說,不容易解開謎底。

  早前我寫了《怪論妙筆黃兆均》一文,文中的黃兆均正是鄭寶鴻筆下的《新晚報》編者,後來我當了他手下的記者,他是我頂頭上司,《新晚報》港聞主任;每日他在本港新聞版的「未晚談」寫短評,又以「無牌議員」筆名在副刊「下午茶」寫怪論專欄,一個以怪論出眾的作者為老襯亭立名,駕輕就熟。老襯亭一時廣為流行,政府也採用,市政局發布的消息以老襯亭代替正名,連外國遊客也聞風而至。

  老襯亭反映五六十年代社會百態,生活不穩定,一些人鋌而走險,以旁門左道行騙,有拆白黨以女色陷阱騙商人墮網,進行金錢勒索;魚蝦蟹街頭小賭檔騙小市民錢財,假婚姻騙人入局等等。老千在人海中找獵物,俗稱搵老襯;愚蠢、糊塗、頭腦簡單、被人佔便宜還是懵然不知的人,稱為老襯。還有一種人存有貪念,受人慫慂做一些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情,這類笨蛋,也屬老襯。當年,《新晚報》銷量僅次於全港日晚中銷量最高的《星島晚報》,讀者約三十萬,「老襯亭」這個稱呼一經登報,不脛而走。

  老襯亭原名鮑寧亭,是太平山與歌賦山之間的爐峰峽觀景台,亦即為現在凌霄閣前身,曾是山頂纜車的終點站。最早期的老襯亭建於二十世紀初,香港日治時期被毀,一九五○年代由香港大酒店重建,是山頂纜車山頂站的一部分,一九五五年五月開放,一九六九年十一月開始拆卸。一九七二年,重建為第三代的爐峰塔,頂層設有西餐廳,餐廳下層為咖啡室,底層中菜餐館。九十年代初香港旅遊業發展迅速,旅客投訴設備老化,爐峰塔於一九九三年清拆,重建為今日的凌霄閣,雖然易名凌霄閣,老一輩的香港居民以稱呼老襯亭感覺親切。

  山頂每一代觀景台的設計,融入中國儒家文化,曾參與設計的鍾華楠認為,設計的理念須尊亙古至今的自然天際,設計不能太霸道;讓遊客看見維港、北面的九龍和獅子山、南面的南太平洋;形式上既要連繫傳統文化,又要新穎刺激。爐峰塔外形以古城門與城樓為藍本,監察海陸空交通,意味一切盡在掌握。由市區仰望,爐峰塔看似一個香爐,廣東人說「香爐躉」,代表着子嗣繁衍。也有中國人認為像周朝青銅器「鼎」,代表權力和財富。

  老襯亭斜對面,是舊山頂餐廳,像孖生兄弟,歷來已是太平山的標誌,餐廳歐陸式花園平房,供應中外點心,為不同年代的家庭和戀人留下浪漫的回憶。

  餐廳原址本是山頂纜車,一八八八年興建,是英國工程師工作及休憩的地方。當年山頂交通靠轎子,需要一個轎站,一九○一年將原有建築拆去,用來建棚屋,停放公共轎子及私人轎子,給轎伕休息。隨着轎子的式微,一九四七年改作露天茶座及西餐廳的,分內廳及露天茶座,大廳布置中西合璧,氣派古雅,露天茶座四周是花,名為山頂餐廳。當年《新晚報》編輯部一班才俊,金庸、劉芃如、容慶和、黃兆均、《大公報》的李宗贏等,都是舊山頂餐廳常客。

  餐廳一度面臨厄運,一九八九年舊山頂餐廳因租約期滿而結業,並計劃拆建。當年消息傳來,《新晚報》仝寅認為餐廳富有歷史,風格獨特,受市民鍾愛,失去十分惋惜,決定反對結束,支持保留,發出呼籲,獲社會名人及市民支持。這一則新聞刊出,社會反應強烈,有關方面順應民意,取消原來決定,由饕餮管理有限公司投得經營權,到了二○○三年,轉為太平山餐廳繼續經營。

  老襯亭一名留存中外,山頂餐廳避過大劫,傳媒發揮了她的功能,為大眾留下實物的集體回憶。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