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大學》之大學問(一)/元 通

時間:2018-08-01 03:16:57來源:

  圖:《大學》講的是治理天下的大學問 資料圖片

  「當我年輕時,自由奔放、創意無限,我曾夢想改變世界。當我日漸成熟智慧增添,我發現世界不會因我而變,於是我把目光縮短,決定去改變我的國家。

  但,國家也不因我而變。

  當我進入暮年,我做了最後的努力,僅僅去改變我的家庭和身邊的人,哎呀,他們也不為所動。

  而今當我已入土,卻遽然醒悟:何如我當初先改變我自己,而後以身作則,便會改變我的家庭。

  通過他們的激勵,我於是能使我的國家進步,而後,我也許竟然會改變世界呢!」

  上面這一段話據說是刻在倫敦西敏寺大教堂墓碑林中一塊中世紀無名墓碑上的碑文,但也有人考證這個是虛構的。無論真偽與否,這段充滿智慧的文字早已經傳遍了世界,激勵讀者們思考人應該首先改變自己才能改變他人和世界。

  其實,這個人間至理,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被孔子分析得透透徹徹,並由後世儒家門人在《禮記》中的《大學》一篇中,留下了最精闢的論述。

  《大學》,本是《禮記》的第四十二篇。作者是孔子之後的儒家學者,今已失考,朱熹則認為是曾子及其門人所作。對《大學》與《中庸》的研究興自唐代,宋代的朱熹最終將其與《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

  《大學》是這樣說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明確提出了想要改變世界,先應治理好國家;欲把國家治理好,先應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而欲管理好家庭,首先應該改變自己,做一個好人。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今天的世界真是越來越亂、越來越缺少道德約束!」仔細觀察體會一下,世界不安,與很多國家的治理不善有很大關係。內政不修,便向外輸出危機,在國際上興風作浪,以減緩內部壓力。而內政不修,又往往伴隨着社會風氣的敗壞,與社會個體的人的墮落。作為政治領袖,很多不謹慎於德行,連自己家庭婚姻都無法維持和諧幸福,怎能懂得如何帶給人民幸福和諧之道,並推行於天下呢?

  我們也見過這樣的「名家」、「大師」,在高台之上,侃侃而談佛法玄機;然而另一面,他們酒色財氣樣樣俱全,媚富欺貧了無愧羞。於是乎,一切綸音慧語皆成了笑話。

  那麼「大學」二字是什麼意思呢?顧名思義,指博大的學問。孔穎達說:「此《大學》之篇,論學成之事,能治其國,……」便是說,這篇不到一千八百字的短文講的是治理天下的大學問。

  《大學》告訴我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社會治理要「知所先後」,不能本末倒置。若想治理天下,就要首先從自身的修養(「修身」)做起。做好了自己,才能整治好家庭(「齊家」),而後在國家治理得安定和諧後,才能讓天下歸心。

  好了,我們看到兩千多年前的《大學》講出了與中世紀英國教士的所悟一樣的智慧。但是,卻沒有停留於此,而是更進一步,細緻入微地闡述了「為什麼修身是本」和「該怎樣修身」這兩個最根本的問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