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內地電視劇《命懸一生》通過懸疑情節剖析社會底層生存困境。
區別於傳統社會寫實型懸疑劇,內地電視劇《命懸一生》的創新敘事在於其對社會底層人物命運的關注,以及探討「這些人為何會走向犯罪」這一問題。《命懸一生》跳出傳統懸疑劇「誰是兇手」的框架,憑藉懸疑的強情節、推理的強邏輯以及聚焦人生困境引發的強共情,形成獨特的藝術特色。/蘇 洋
近年來,懸疑劇成為中國觀眾觀賞影視作品的主要選擇之一。懸疑的敘事手法能夠引發強烈的感官刺激,從而增強敘事的吸引力。此外,隨着中國懸疑劇創作的演進,逐漸形成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懸疑劇美學,即通過將社會話題、現實議題與懸疑元素相結合,使審美從單純的案件獵奇轉向對社會問題的反映、現實議題的探討以及對時代情緒的映射,進而贏得廣泛的觀眾群體。
命懸一線 心向一生
《命懸一生》講述了三名命懸一線、心向一生的人物命運:女主角吳細妹(李庚希飾)家人為彩禮被迫將其嫁與家暴丈夫,最終不堪忍受虐待,持刀殺害丈夫,從而開啟逃亡生涯;曹小軍(白宇帆飾)原生家庭缺失,最終走向犯罪道路;徐慶利(黃軒飾)原為城市追夢的底層青年,與戀人田寶珍(姜珮瑤飾)因現實壓力分道揚鑣,田寶珍另嫁他人後,一句訂婚宴上的憤怒預言竟成真——新郎當夜遇害,徐慶利無辜受牽連並被迫逃亡。
《命懸一生》中的主要故事人物均陷於逃亡或頂替的命運之中,其人生軌跡的反轉極為劇烈。黃軒在劇中飾演底層混混倪向東和文藝青年徐慶利兩個角色,其表演細膩而精準。他通過動作細節的精心設計與微表情的精準控制,展現了角色從囂張至頹廢的漸變過程,尤其在「木箱藏屍」戲分中,他從驚恐到狠戾的瞬間切換,精準地呈現人物於命運轉折之際的驚恐。
李庚希飾演的吳細妹從「柔弱妻子」到「謊言製造者」及「麻木殺人者」的轉變極具衝擊力。李庚希借助細節符號化與心理的外化表達,完成了底層女性形象及命運沉浮中母親形象的構建。
社會話題 情感共鳴
《命懸一生》將案件動機錨定於「彩禮債務」「代際剝削」「冒名頂替」等現實議題,深刻描摹底層人物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與沉浮。這種對社會底層生存困境的剖析,使劇集具備更深層的現實意義,更易引發觀眾情緒共鳴。當代社會寫實題材懸疑劇已超越傳統「兇手是誰」的單一懸念,將個人命運與社會議題緊密勾連,轉向通過案件折射社會現實。《命懸一生》以「羅生門視角」呈現人性,以時空交織結構展現社會變遷,將犯罪案件與農民工邊緣化、女性生存困境等社會議題交織,通過「命運如何走向」的追問產生社會話題討論效應。
倪向東的「替罪羊」身份引發對司法公正的探討,曹小軍的「殺人騙保」動機又引發對底層醫療保障的討論,而吳細妹的命運軌跡則暗喻家庭暴力對女性的摧殘。
從《隱秘的角落》《漫長的季節》至《命懸一生》,國產懸疑劇呈現從懸念審美轉向現實表達的創作路徑,逐漸從案件獵奇轉向對社會現實與人性的深刻剖析。在敘事邏輯層面,《隱秘的角落》以「爬山推人」「樓頂墜人」等獵奇案件吸引觀眾,而《命懸一生》更注重案件背後的社會肌理。在主題深度層面,國產懸疑劇亦從「善惡對立」轉向到「人性灰度」。《隱秘的角落》通過孩童視角展現成人世界的複雜,而《命懸一生》中的人物既是命運壓迫的承受者,亦是施暴者。這種對人性的刻畫,延續了《漫長的季節》「時代洪流下個體命運」的悲劇性。此外,隨着短視頻對觀眾審美的影響,國產懸疑劇呈現短劇化趨勢,《命懸一生》以16集篇幅快節奏、強情節、多反轉的敘事中祛除冗餘,更注重情感共鳴而非單純懸疑刺激。
《命懸一生》通過邊緣人物的命運交織,呈現底層互害的殘酷悲劇與人性救贖的微弱曙光。《命懸一生》以犯罪案件為表,而以社會議題為裏,營造命懸一線、心向一生的情緒氛圍,展現底層青年在生存困境和倫理困境中的掙扎,使故事案件在懸念審美中,聚焦於社會問題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