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圖:盧金榮表示,愈來愈多港商成功分散市場,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右圖:第十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今年九月在香港舉行,論壇以「合作求變、共建未來」為主題。
美國近年發動貿易戰,關稅威嚇曾令市場擔憂拖累本港出口,但今年首九個月,香港出口上升13.4%,表現勝預期。廠商會會長盧金榮表示,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港商近年積極應戰,越來越顯得遊刃有餘。再加上自從「一帶一路」倡議於2013年提出來,港商全力響應,開拓相關市場,亦見一定效果,抵消部分關稅戰的負面影響。
工商業界人士指出,面對關稅的不確定性,香港應善用既熟識國際環境同時又了解內地市場的特點,發揮「雙聯通」作用,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亦為香港創造更廣闊空間。在「一帶一路」市場開拓方面,本港工商界可以主動擔當起「民間外交大使」的角色,發掘商機。/大公報記者 李永青
盧金榮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美國關稅戰對港商實際影響有限,因特朗普在2018年對華發起首次貿易戰後,港商為減輕關稅影響,加快拓展「一帶一路」市場,許多選擇在東盟等地設廠,另有企業更進一步開拓當地市場,加上在國家以及特區政府和各機構的支援下,愈來愈多港商成功分散對美國的依賴。
盧金榮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已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23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加速了國家與相關地區的商貿合作,港商亦積極響應國策,加速投資東盟等地區,部分已在東盟設廠的港商增建廠房,有效分散風險。
再者,美國關稅戰禍及全球,很多外商將焦點轉到亞太區,特別是中國市場,香港擁「一國兩制」獨特優勢,成為外商進軍內地的橋頭堡,同時香港作為國家最國際化的城市,具國際金融、商貿、航運中心地位,愈來愈多內企在香港設立國際總部或區域中心,讓香港聯繫國內國際雙向開放的「雙聯通」功能作用不斷加強。
外商對港信心不斷增強
「美國發動貿易戰影響出口商生意,但亦為香港帶來意外收穫,很多外商透過香港拓展亞太市場,特別是內地市場,外商在港成立公司的數量和投資不斷增加,為香港帶來商機和就業職位。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註冊本地公司總數超過149萬家,註冊非香港公司超過1.5萬家,雙雙創出歷史新高。」他認為,從企業數目反映,各地企業對港投資信心不斷增加。
發展「一帶一路」市場,香港工商界主動擔當起「民間外交大使」,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他說,廠商會是香港首批組織「一帶一路」考察團的商會,多年來足跡遍及東南亞、南亞、中亞、中東及非洲等十多個「帶路」國家,透過與當地工商機構建立合作關係,不僅幫助港商發掘商機,更積極向外宣傳香港的獨特優勢,說好「香港故事」。
「香港製造」出海具競爭力
舉例說,今年5月盧金榮曾率團訪中東四國,並指中東國家普遍經濟實力雄厚,但港商對中東各國了解有限。現時多個中東國家正積極推動經濟多元化,擺脫對石油產業的過度依賴,釋放出巨大的政策紅利與市場潛力。他表示,中東地區人口普遍年輕,消費力強,對時尚、電子產品、奢侈品及健康食品等高附加值商品的需求不斷上升,為質優又款靚的「香港製造」開拓歐美以外的高端市場提供良機,冀港商把握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