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5年香港交易所ETF峰會昨日舉行。
港股重上二萬六關,A股三大指數更大升超過1%。大摩表示,增持中國資產是大勢所趨,建議長期關注高科技板塊,並認為本季內銀股將迎良好機遇。摩通也認為,兩地市場復甦態勢明顯,且2026年增長潛力可期。\大公報記者 麥晉瑋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師王瀅在香蜜湖財富管理周.灣區財富管理高質量發展交流會上致辭表示,近年來大量投資者對中國在多個領域的快速發展給予高度評價,原因是中國在人形機器人、自動化、生物科技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皆取得明顯進步,吸引全球投資者的注意。
由於目前全球投資者持有的中國資產,在總體配置上的比例仍屬偏低,故此,長期來看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進一步增持將是大勢所趨。摩根士丹利建議長期關注高科技板塊,包括人工智能、自動化、機器人、生物科技、高端製造等,同時建議投資者持續配置高質量紅利股,以抵禦短期的市場波動。
摩通:中國股市復甦明顯
摩根大通亞洲全球市場策略部董事總經理劉鳴鏑在港交所ETF峰會中表示,兩地市場曾受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存在估值折讓,惟現時折讓已逐漸下降,多項數據包括市淨率、預期市盈率及每股盈利增長等主要指標,與其他市場的差距收窄。
她表示,亞太區市場過去曾歷經三次主要高峰,預計將迎來第四次高峰。目前中國市場處於軟復甦階段,行業呈現明顯「K型」復甦特徵,意思是一部分行業持續增長,而另一部分則表現疲軟,但整體來看,A股港股市場復甦態勢明朗化,且2026年增長潛力可期,企業盈利與利潤率仍有提升空間。
劉鳴鏑認為,醫療保健、資訊科技、原材料及通信等行業受技術革新推動,增長表現穩健,成為創新主力,特別是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硬件應用等領域潛力突出;而能源、地產、工業及公用事業等與宏觀經濟關聯度高的行業,復甦進度則相對滯後。
事實上,香港及內地企業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發展越來越快,未來的增長空間比美國企業更大。南方東英資產管理副首席執行官及首席投資官王毅表示,在DeepSeek時代下,就好像為香港及內地企業開闢了一條培養成為像美股「七巨頭」一樣的道路,投資者對香港及內地企業的看法也逐漸改變。
例如在生物科技的領域,過去會有投資者認為,為什麼不投資美國的相關ETF,而要選香港及內地的?又例如船舶生物技術通常指的是利用生物技術在船舶和海洋領域的應用,有一半的需求是來自美國市場,但為什麼仍要選從事相關技術的香港公司?最大原因是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國,人工智能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代表未來的增長空間更大。
高盛:全球基金對中國配置仍低
由於增長前景樂觀,全球基金經理正回歸中國市場,高盛表示,此前由於長期的監管整頓及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內地股市逐漸被全球投資者忽視,但今年以來中國股市大升,加上目前全球基金仍處低配狀態,意味仍有空間可以加倉。不少外資在過去四年來首次同步增持中國的「股、匯、債」,在過去十年僅出現過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