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國加徵關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或比預期更長時間。
【大公報訊】隨着全球貿易格局持續演變,美國關稅對亞洲經濟體的影響日益顯著。富達國際亞洲經濟分析師劉培乾表示,經過多輪雙邊談判,及達成初步貿易協議或暫緩協議,市場似乎已逐步走出最不明朗階段,惟關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或比預期更長時間,將在未來數季甚至數年逐步顯現。至於中美元首或在下月APEC峰會見面,她說,只能確保兩國貿易緊張關係不會升級,但難有更積極作用。
劉培乾表示,除了關稅影響外,中國在整個供應鏈中具成本效益及競爭力的出口貨品,包括聖誕裝飾、鞋類、電動車及造船等。她又指出,勞動成本上升並不代表生產會轉移至低成本國家,中國憑藉快速應用自動化技術及工業升級,在部分低成本製造領域仍具競爭力。
中國製造業生態吸引外資
在高端製造上,中國持續透過加大研發投入及政策支持科技創新,在多個新興及尖端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成為全球最先進的經濟體之一。憑藉完善高效的供應鏈,中國已建立自身製造業生態系統,中期更將吸引全球多個地區及企業參與。
儘管不確定性及外部挑戰持續,劉培乾認為,亞洲貿易前景有望持續韌性。隨着提前出貨活動減退及踏入回吐期,亞洲出口需求可能面臨一定下行風險,但整體亞洲區正積極適應經濟格局不一的新環境。除了科技相關出口外,預期中國的關稅差異將為區內部分市場帶來出口優勢,如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可望受惠。儘管轉口貿易效益可能隨時間遞減,但具備較高在地附加值的地區仍可利用這些關稅差異,以更有利的貿易條件向美國出口。
雖然關稅可能持續波動,但初步跡象顯示,具人工智能(AI)相關產品競爭優勢的亞洲出口商,受到影響較預期輕微。中國台灣及韓國集中專業化出口,並多元化出口市場,受惠於AI需求全球半導體周期,即使面對關稅挑戰仍表現強勁。她說,未來或會有更多亞洲經濟體採取類似策略,從低成本製造轉向高科技出口,以面對高關稅及全球供應鏈競爭加劇的雙重壓力下保持競爭力。
劉培乾表示,除了要關注中美元首可能會面外,亦要關注美日、美韓之間的貿易協定細節,特別在投資方面,料未來幾周或會有更多關於半導體和汽車關稅的新內容出台,而今年第四季至明年第一季,隨着各國與美國有更多對話,有望達成更多貿易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