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香港報章的報道引述一名人士在網上討論區發帖詢問:「如果家庭月入6萬至7萬元,有一個小朋友或者不打算生育小朋友,有200萬元流動資金及租樓,是否算是中產?」帖文引來大量評論,有些提到相比政府統計處2025年第一季數據,就業人士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2.01萬元及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3萬元,家庭收入6萬至7萬元已是非常中產了,亦有人提到需要考慮更多因素才能決定是否中產,例如有否自置物業及生活模式等。
根據報章報道,特區政府沒有對中產階級作統一的官方定義,但國際對「中產」卻有嚴謹定義,通常以收入中位數的若干比例來界定何謂中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中產標準是,家庭收入介乎全國收入中位數的75%至200%之間屬於中產。若以此為標準,香港中產家庭每月收入水平為2.25萬至6萬元。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定義則為住戶收入介乎全國收入中位數的50%至150%即為中產。若以此為標準,香港中產每月入息水平介乎1.5萬至4.5萬元。似乎收入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不過,就算收入符合要求,要成為真中產需要考慮支出及儲蓄。
我認為「中產」是一種階級,亦可能是一種壓力,所以在努力追求一種社會地位時,要注意小心患上「中產階級症候群」。患者在經濟上,會因為花費在住房、教育及生活質素上較多而形成沉重負擔;為了維持特定生活水平,縱有中產收入仍容易陷入負債循環;心態上可能希望先注重今天而忽略了未來,時常想着「待收入提升時便會有儲蓄應付將來」,很容易阻礙運用時間創造財富。
在家人及朋友方面,比較心態會因為來自家庭、社群與社交媒體的成功形象壓力,迫使維持風光表面而不面對真實情況:要有成就的壓力衍生對失敗的焦慮,阻礙尋求心理健康支援;如果未能有優勢,社群及媒體渲染的理想化生活樣板會持續加劇自我挫敗感。
先儲蓄投資 避免過度消費
如未能處理好心理問題,可能會出現心理健康危機,長期壓力誘發焦慮、憂鬱等精神健康風險。另方面,人和金錢離不開三種關係,分別是「賺錢」、「用錢」及「儲錢」,在經濟壓力與高消費期待的雙重擠壓下,未來的儲蓄會少了,將來的生活水平亦可能因沒有足夠儲備而下降。
要成為真正中產,可向三方面進行。首先在財務規劃上需要建構全盤收支管理方案,掌握健康財富及現金流狀態;在消費前,應優先儲蓄及投資,避免因過度消費而出現借貸或未能為未來儲蓄的風險。最後,不要忽略心理因素,要正視壓力,如有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只要有建構美好家庭及個人未來的心態及方法,今天是否別人認同的「中產」其實都是次要。
(作者為家庭理財教育學會會長及認可理財教練,任何查詢可發電郵到alvinlam@ffei.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