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財務壓力/有子女中產退休年齡 較無子女遲7年

時間:2025-08-17 05:01:45來源:大公报

  圖:退休規劃是需要跟隨時間、經濟環境與家庭狀況調整的長期投資策略。

  「未老先Plan」是香港中產階層的共識,在港退休負擔不僅來自個人生活,還需承擔多代扶養的責任。《滙豐卓越理財2024新中產報告》顯示,八成中產人士需平均供養3位家人,令退休從目標變成一道「必闖的關卡」。50%有子女的已退休人士延遲退休計劃,退休年齡比無子女的中產人士延遲7年。當中,約20%父母平均64歲仍需支援子女財政,並計劃於退休儲備中預留約140萬元予子女財政。

  在這樣的現實壓力下,港人對退休的想像悄然改變。全球資產管理及退休投資管理公司普徠仕(T. Rowe Price)指出,超過半數受訪港人不再以65歲劃作退休分水嶺,47%的調查對象傾向選擇「微退休」或「退休後再就業」等更靈活的模式。不過,普徠仕亦發現,僅兩成受訪者表示熟悉市場現有的退休投資方案,即使在臨近退休年齡的50歲以上群組中,該比例也只有26%。同時,真正掌握市場退休投資方案的長者仍是少數,大多數投資者依賴傳統方式,例如定期存款或銀行儲蓄等,或難以支持安心退休所需的資產增長。

  投資期10年以上宜選股票

  對於長者財務規劃,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行政總裁楊偉雄日前出席活動並建議,為靈活應對市況與個人支出,長者宜採取「動態提款策略」三大原則,分別為彈性提款框架、分段資產配置,和保險及公共資源整合。他解釋稱,彈性提款框架意味根據市場表現和個人支出狀況調整提款比例,而非固定金額。採用例如4%的可持續提款率,配合即時市場調整。資產配置方面,楊偉雄建議,投資期預算3年內宜配置現金及儲蓄產品,以應付日常與突發開支,3至10年則推薦穩健型投資如年金、債券基金,而10年以上則建議配置增長型資產如股票、地產信託等。

  綜合市場看法,退休規劃不應僅是一次性的財務計算,而是一套能隨時間、經濟環境與家庭狀況調整的長期策略。「未老先Plan」的意識雖已普及,但若未有合適理財工具,面對長壽社會與跨代支援的現實,退休之路仍然挑戰重重。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