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演員王傳君(右)出演反派角色,為活命做了日本人的翻譯。
在電影《南京照相館》中,日軍攝影師伊藤秀夫(原島大地飾)和「漢奸」翻譯王廣海(王傳君飾)這兩個反派人物的塑造,也讓筆者眼前一亮。在伊藤的身上,有着十分複雜的雙面性,從對話中可以看出他出身名門受過良好的教育,與其他日軍相比,他有着較高的個人素質和道德操守,不願親手殺人,對流連慰安所的下屬十分厭惡。然而,當面對所在部隊的軍人虐殺南京人時,他卻理所當然地覺得這是彰顯本國軍隊「武士風範」的「壯舉」,身為攝影師的自己要以最完美的技術記錄他們的「英姿」,並深以己方的行為為傲。這一人物身上的道德割裂,讓他超越了「臉譜化鬼子」,成為軍國主義毒瘤的具象化象徵。
同時,對作為「漢奸」的王廣海也有着相當豐滿的塑造。他是利己主義者,投靠日軍只為在「新秩序」中謀利,甚至會用小聰明幫同胞脫險,自詡為日本人的「朋友」。但當日軍的暴行撕碎「優待」幻夢,當同胞的鮮血照見自己漢奸的身份,他的道德感與投機欲開始激烈撕扯。宋存義與日軍同歸於盡時,他的沉默是第一次動搖;直到日軍企圖施暴林毓秀,他的反抗終於衝破怯懦,卻只換來伊藤 「咬人的狗」的評價,最終死於日軍槍下。王廣海的結局沒有「洗白」的溫情,只有投機者在歷史洪流中的必然覆滅。他的掙扎與潰敗,恰是戰爭對人性的極致拷問:當生存與良知衝突,當個體被裹挾進罪惡體系,「選擇」本身便已是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