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醫藥名家周鳳梧。
我國歷代名中醫,不但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醫風高潔,口碑甚佳,常有百姓自發為他們送匾、樹碑、建醫聖祠、修藥王廟等,以表達崇敬和感激之情。
2月14日清晨,初春的齊魯大地陽光明媚,氣溫明顯回升,我開啟了探尋中醫藥大師周鳳梧人生軌跡的行程。汽車拐進山東中醫藥大學的大門,迎面高聳着中國傳統醫學鼻祖扁鵲的漢白玉雕像,遠處圖書館上方「厚德懷仁、博學篤行」的紅色校訓格外醒目。近中午時分,我們一行四人陪同周鳳梧的學生、中醫學院方劑教研室原主任劉持年教授,以及周鳳梧傳承人、家人等來到校園東北側中興湖畔的「十老園」憑弔周鳳梧。我們在他的大理石雕像前,獻上鮮花,然後站成一排,鄭重三鞠躬。暖意融融的春風從我們面頰飄過,陽光跳動在我們的額頭和衣領上,我心頭湧動起一種莊嚴與感動、敬佩與追思交織的複雜情緒,彷彿歷史與現實、當下與未來、心靈與長者正穿越浩渺的時空對話,湧動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蓬勃力量。
「中醫是活人的學問,容不得半點私心」,周鳳梧這句平實的名言,是他的人生信條、從醫經驗,也是成功的奧秘。
大道至簡,大象無形。周鳳梧一生從醫、著書、執教、參與公益,始終以中醫事業為生命根基,以患者和中醫傳承創新為精神內核,把個人生活、生命、發展融入了中醫藥事業,超越小我,心懷大我,理想信念超越個人和家庭榮辱得失,智慧才華超越自我成長局限,創造出無愧於國家、無愧於時代、無愧於前輩和後人的光輝業績,彰顯出「大醫之道在『無我』」的高尚境界與情懷。
立志師承中醫
周鳳梧祖籍浙江蕭山,是著名中醫方藥學家、臨床家、教育家。1912年12月19日,山東省臨邑縣城東街東南側的一座四合院裏,傳來了男嬰清脆的啼哭聲,給周氏中醫世家帶來了希望。這個嬰兒就是周鳳梧,他的曾祖父、祖父和伯父都是當地的名醫。由於伯父去世,周氏中醫斷了線,加之家境無力繼續讀書,16歲的周鳳梧從縣立第一高等學校畢業,師從伯父的弟子、表兄張文奇學醫,開啟了學醫從醫的艱難征程。
這段坎坷歲月,奠定了周鳳梧堅實的中醫理論基礎。他以自學為主,把問題集中起來,晚上請表兄集中答疑釋難。他用四年多時間,把《內經知要》等諸多中醫經典自學了一遍,還背誦了《藥性總賦》《湯頭歌訣》等。望、聞、問、切是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切脈是中醫四診之一,是必修課,必須學好。脈的書很多,脈的名稱也很多,不容易記憶。他就邊學、邊思、邊悟。學辨脈,必須多診脈、多體驗。周鳳梧總是躍躍欲試,想盡快把醫理驗證於臨床,在實踐中總結提高。
1937年10月德州市臨邑縣城被日寇佔領,半城毀於戰火,25歲的周鳳梧帶着父母投奔了在濟南的姐姐家。為了餬口,他一邊以賣畫為生,一邊夜以繼日地繼續苦苦攻讀中醫經典。1940年,他經過濟南市中醫考試、獲得開業執照,先後在濟南院前和大觀園北永安總、分堂坐堂掛牌行醫,開始了懸壺濟世的實踐。為昭示師承祖宗的信念、志向和自信,專門請人刻了一枚「四世醫家」的印章。
周鳳梧成為坐堂郎中後,接觸的患者越多,越覺得自己知陋識淺,他更是如飢似渴地在藥店櫃台上檢閱本市各醫家的處方,取長補短,牢記於心。他認為,醫者不知藥者如盲人執燭一般。晚上,他根據診療中遇到的問題,再反過來集中攻讀和查閱臨床的各科醫著,對照思索,及時記錄下心得。「理、法、方、藥」是一體的,只有知藥、識藥,用藥才能精準。診餘,他向藥店藥工學習辨認中草藥和熟悉膏丹丸散的製作,眼看色相,鼻聞、口嘗其味,關注藥材形狀、產地、採收時節與方法及療效等,很快熟認了300多種中藥,掌握了牛黃、羚羊角等多種名貴中藥材的鑒別要點,還學會了膏丹丸散的製備方法。
「你別動手,你的手得留着把脈,你的手能救人。」周鳳梧在家,每次要幫着妻子幹家務活時,妻子總是用這樣的語氣堅定地阻攔。周鳳梧無奈地笑笑,心裏卻是溫暖與感激。
1949年,伴隨禮炮聲和人民的歡笑聲,新中國誕生。周鳳梧響應政府號召,成立濟南市醫務進修學校暨濟南市中醫學會;1951年創立濟南市第一中西醫聯合診所,任所長,親自遴選技術高明、學驗俱佳的中西醫藥人員30餘人參與。由於服務熱情周到,療效顯著,不久發展了6個門診分所,職工達到了300多人。
臨床無我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醫藥學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周鳳梧感受到莫大鼓舞和激勵,便放棄個人正常繁忙的門診業務和可觀的收入,毅然響應政府號召創辦濟南市第一聯合診所,籌備組建起濟南市中醫學會。
1956年周鳳梧參加山東中醫研究班學習,畢業後直接留任教員。1958年8月,調入山東中醫學院(現山東中醫藥大學),先後擔任中醫內科主任、中醫內科教研室主任、中藥方劑教研室主任等職。辛苦耕耘在中醫藥這片沃土之上,成為該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中醫作為一門實用科學,幾千年來代代相傳、延綿不絕、師徒傳承。通過師承學習方式可以讓弟子及早接觸中醫經典、民間驗方和切脈、針灸等實際技能。周鳳梧能夠從傳統師承體系中脫穎而出,得益於他先進的思想和獨特的學習技巧與方法。大家公認周鳳梧長於內、婦、小兒、方藥諸科,不僅擅治內科雜症,而且對溫病亦有一定研究,尤長於治療濕溫、暑溫、痧脹等時令病。
「守正為本,創新為用」。周鳳梧說「做名醫容易,做明白醫生難」,他自己嫻熟運用中醫藥學中蘊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調和致中」「三因制宜、辨證論治、治未病」等治療和養生理念,既堅守中醫藥傳統精髓,主動適應變化創新求變,努力「會中醫,懂中醫,講中醫,用中醫」,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弘揚中醫。他坐堂行醫時,已名噪泉城,求醫者絡繹不絕。
「治病取效,何分中西」。周鳳梧認為中醫、西醫各有其長,提倡「執中融西」,強調「治病取效,何分中西」。堅持「藥以病定,藥以人定,藥以藥定」原則,重點應放在解除病人痛苦和療效上。
1953年秋天,濟南發生了流行性乙型腦炎,他們自製的紫雪丹、安宮牛黃散、清熱鎮痙散等,供市各傳染病房搶救使用,療效很好,與其他療法配合,竟無一例死亡,是一次「辨證施治」「立方遣藥」的新實踐。中醫只要對症下藥,同時有很快的療效。1955年9月2日,在衞生部不平常的擴大部務會議上,中西醫學專家宣布:對人們生活威脅很大的流行性「乙型」腦炎發現了中醫治療的效果極高,治療率達90%以上。
「執中融西,自成一家」。周鳳梧說,對任何方藥都不能只看它好的一面,而忽視它的另一面。當年醫療條件比較差,周鳳梧就帶領製藥部的青年醫藥人員自製成藥,以解患者病痛之急。他們自製的雄雞化骨膏、杏仁止咳糖漿等遠銷我國東北。周鳳梧在治療泌尿系統結石時,既用中藥方劑(如金錢草、海金沙等清熱利濕藥)促進排石,又參考西醫影像學檢查明確結石的位置和大小,提高治療效果。
為了讓更多患者減輕病痛的折磨,受惠於傳統中醫的方藥,周老打破方藥不外傳的規訓,將小兒消食片、補腎寧片兩個藥的處方無償捐獻給國家。小兒消食片由原濟南中藥廠(現山東宏濟堂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製,已成為中國名牌產品,被列入國家中藥保護品種。
1983年秋的一天,菏澤生化製藥廠實驗室裏,燈火通明。周鳳梧站在實驗台前,手裏捏着一片剛剛壓製好的「補腎寧片」,眉頭緊鎖。這是他帶領團隊歷時幾年研製的成果,可臨床試驗的效果卻還是不盡如人意。
「周老師,又有一封患者來信。」助手推門進來,遞上了一封信。周鳳梧接過信,拆開一看,是一位來自農村的老太太寫的。信中說,她的兒子因腎虛常年卧床,吃了「補腎寧片」後,竟能下地幹活了。周鳳梧的眼眶有些濕潤,他想起三年前的那個冬天,一位老農帶着兒子來求醫。那孩子面色蒼白,四肢無力,連走路都困難。
那一刻,周鳳梧下定決心,要研製一種既能補腎,又便於服用的新藥。他翻閱了無數古籍,試驗了上百種配方,終於確定了「補腎寧片」的組方: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每一味藥,都經過精心挑選與配伍。可臨床試驗初期,效果並不理想。有的患者反映藥效太慢,有的則說口感太苦。周鳳梧沒有放棄,他帶着團隊一次次調整工藝,甚至親自試藥。
在1984年秋,「補腎寧片」通過了專家鑒定。組方嚴謹、工藝合理、質量可靠,加工精細、劑型小巧、便於服用。補腎溫陽、益氣固本等功效甚好。
改革開放初期,一些中藥廠效益不好,常有人跑來找周鳳梧:「請您給個藥方,救救我們廠吧?」他總是慷慨應允。他創製的「小兒消食片」用於改善小兒偏食、厭食和食欲不振有非常好的效果。
「傳方要傳心,醫病也醫心」。周鳳梧行醫理純熟,通諳藥性,好多沉疴難病,他手到病除。他尤其喜歡藥味少、用藥精的小方,用藥輕靈,卻有奇效。「以救人為宗旨,以法統方,方以法立,才能絲絲入扣,得以精純。」怪不得許多人說:「周鳳梧的醫道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