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銀髮機遇/灣區養老需求大 港保險發展新路向

時間:2025-05-20 05:01:41來源:大公报

  左圖:許正宇表示,跨境養老需求及大灣區保險市場的潛力龐大。右圖:「香港保險業論壇」昨日舉行,政商界共商跨境養老發展及機遇。

  香港65歲以上長者到2046年料將增至274萬人,即每2.7人中就有一名長者,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昨出席「香港保險業論壇」時指出,跨境養老需求及大灣區保險市場的龐大潛力,將成為香港保險業未來發展的戰略重心。業界亦認為,大灣區無論在醫療成本、養老服務均具優勢,建議特區政府可於稅務上鼓勵市民投保跨境養老產品,並加強與內地協調醫療標準互認。\大公報記者 邵淑芬

  許正宇表示,特區政府正聯同保監局與內地部門推動政策創新,以把握銀髮經濟機遇,並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風險管理中心的地位。他援引政府統計處數據指出,目前約有53.7萬名香港永久性居民在廣東省長期居住,其中近10萬人為65歲及以上長者,若計及內地其他地區,香港長者跨境養老需求更為顯著。他形容此為「龐大且極具潛力的市場」,並透露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保險業界開發結合大灣區養老服務的創新產品,同時鼓勵內地大型保險集團來港合作,透過多元活動提升長者對退休財務規劃的認知。

  研港保單「一站式服務」

  他又指,大灣區是香港保險業參與國家「雙循環」策略的理想切入點,區內多家保險公司亦有推出不同的「跨境險」,積極向保險互聯互通這個長遠目標邁進。為完善大灣區保險服務,他表示,政府正研究便利跨境保險措施,包括為區內港保單持有人提供諮詢、理賠及續保等「一站式服務」,目標是提升客戶體驗並促進區域市場融合,並透露相關政策細節將在敲定後盡快公布。

  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表示,現有安老服務無資產門檻,但跨境養老需解決「現金流與服務匹配」問題,例如香港強積金一筆過支付與內地按月收費安老院的矛盾。保監局執行董事(長期業務)呂愈國表示,該局正研究引入一站式結合保險產品及養老社區服務的新式保險公司。他指,康養保險與壽險產品監管並無分別,但養老服務卻非保險產品,要確保消費者清楚條款,避免誤解。他續稱,保監局要求加強銷售過程資訊披露,要求跨境養老產品需符合「公平待客」原則。

  加強與內地醫療標準互認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壽險行業規管與發展關注組始創召集人容永祺則建議,推動保險業與大灣區醫療機構合作,建立「跨境醫療服務網絡」,讓港人憑保險直接於灣區指定醫院就診,並提供綠色通道、遠程問診及定期健康監測服務,緩解對醫療銜接的憂慮。他又指,內地醫療成本較香港低,可開發專注大灣區的醫療保險產品,降低保費門檻,吸引中產提前規劃。他又建議特區政府提高退休保險扣稅額(如增至每年12萬元),鼓勵市民投保養老產品,並加強與內地協調醫療標準互認。

  大灣區醫療集團聯席行政總裁李家聰指出,內地醫療在成本、時效上具優勢,如廣東省統一醫保定價,病床數全世界最多,每千人口有7.3張,高於香港4至5張。他建議兩地推動醫療標準對接,尤其在牙科、眼科等領域已達國際水平,而腫瘤科等仍是香港的強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