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藝遊巴黎④/博物館中尋花都藝文魅力

時間:2024-08-11 05:01:20來源:大公报

  圖:博物館中尋花都藝文魅力

  巴黎的文化藝術氛圍濃,逛博物館是許多遊客必不可少的活動。這座城市擁有逾百間博物館,各種教堂、花園、城堡等也充滿驚喜與故事。今期「城市地圖」介紹其中六間熱門博物館,與讀者一同感受法式藝文魅力。\大公報記者 謝敏嫻、劉毅

  羅浮宮

  羅浮宮常年展出的展品達3.5萬件,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其中《蒙娜麗莎》《米洛的維納斯》《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可謂不可不看。

  進館後,不少人首先直奔德農館議政廳一睹《蒙娜麗莎》風采,同場還展出《加納的婚禮》。《蒙娜麗莎》被單獨陳列在一面展牆上,觀眾只能站在數米之外觀看,展廳人頭攢動,大家有序地擠到最前面「打卡」拍照,難以久留細味。據說一定要在早上9點開館第一批入場,才有可能獨享「蒙娜麗莎的微笑」。

  相比之下,《米洛的維納斯》和《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的觀賞體驗更好,尤其是後者。在達魯階梯頂層,《勝利女神》身姿輕盈,似乎在半空中飄浮,居高臨下俯瞰眾生。這座雕像大約創作於公元前190年,很可能是為慶祝一次海戰勝利而作,在1863年被法國考古學家查爾斯.尚帕佐發現,高高地佇立在希臘薩莫色雷斯島的一座神廟中,正如現在立於達魯階梯之上。女神前傾準備迎風展翅飛翔的形態,因身上布料逆風飛行而緊貼身軀,展現出身體的曲線以及布料的皺褶,讓靜止的石雕擁有強烈的動態感。

  此外,同在德農館展出的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賈克─路易.大衛《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安格爾《大宮女》、西奧多.傑利柯《梅杜莎之筏》也不容錯過。

  奧賽博物館

  坐落塞納河畔的奧賽博物館,其原址為奧賽火車站,上世紀70年代,當原本的火車站退出歷史舞台,一眾設計師開始構思將其改建為一座大型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1986年正式向外開放,藏品豐富,時間跨度從1848年至1914年,藝術品種類包括繪畫、雕塑、傢具和攝影作品,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印象派畫家莫奈、塞尚等的作品。欣賞展品之餘,還能看到原火車站遺留下的大鐘,仍作為裝飾吸引遊客「打卡」。

  來到展廳,坐電梯直上5樓,可以欣賞到莫奈《藍色睡蓮》、梵高《自畫像》等。參觀結束之後,還能去塞納河散步,感受兩岸的城市風情。

  龐比度中心

  位於巴黎瑪黑區的龐比度中心,是1969年由時任法國總統喬治.龐比度倡建的一座現代藝術博物館,在1977年正式開放,收藏10萬多件作品,擁有歐洲最重要的現當代藝術藏品,包括畢加索、康定斯基、馬蒂斯、夏加爾、米羅、達利、蒙德里安、波洛克等傑作。

  龐比度中心由建築師Richard Rogers及Renzo Piano操刀,剛落成時並不完全得到巴黎市民支持,甚至被稱為「市中心的煉油廠」。其前衛的外露「水管」設計不僅吸睛,還有着功能性:藍色管道是控制空調,綠色為水處理系統,黃色是電力線路,紅色為管狀自動扶手電梯。登上頂樓,可遠眺艾菲爾鐵塔、蒙馬特高地、卡尼葉巴黎歌劇院、巴黎聖母院等地美景。

  除了辦展覽,龐比度中心還設有大型公共圖書館及音樂和聲學研究中心。前方的龐比度廣場經常聚集許多街頭藝人,有默劇或雜技表演。根據官網介紹,龐比度中心今年秋天開始逐步關閉展區搬遷藏品,明年夏天正式閉館翻新,直至2030年重開。

  橘園美術館

  橘園美術館位於塞納河右岸的協和廣場,主要展出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畫作。1852年,拿破侖三世下令在此建造一座溫室種植建築,每年冬季將杜樂麗宮花園的橘子樹移植於此避寒,該建築因此被稱為「橘園」,後至1927年才作為美術館對公眾開放。

  橘園美術館共有兩層,總面積達6300平方米。一層為莫奈「睡蓮」展區,由兩個橢圓形展廳組成,各展出4幅《睡蓮》油畫,每幅油畫高2米,總長91米。這一展區由莫奈與建築師Camille Lefèvre合作設計。

  自然光線穿過圓廳上方的玻璃屋頂,遊客可以在不同光影下欣賞畫作。整個牆面交織着水波、雲朵倒影、睡蓮、柳枝,深深淺淺忽明忽暗的光影,讓人猶如走進莫奈的吉維尼小鎮花園,感受自然的寧靜悠遠。

  另一層以展出1860年至1930年代印象派與後印象派藝術家的畫作為主,如雷諾阿、塞尚、高更、西斯萊、畢加索、馬蒂斯、莫迪利亞尼、盧梭等。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位於羅浮宮西翼,1905年向公眾開放,致力於裝飾藝術領域的收藏與展覽。該館擁有超過100萬件藏品,是歐洲藏品規模最大的裝飾藝術博物館。

  1882年哥倫比亞世博會閉幕後,法國裝飾藝術家協會開始籌建一座裝飾藝術博物館,專門展示協會的藝術收藏。1898年,法國政府向該協會授予羅浮宮西翼「馬桑翼」(Marsan Wings)的15年使用權以建立博物館。

  博物館下設12個收藏部門,分別為中世紀至文藝復興、17至18世紀、19世紀、新藝術和裝飾藝術部、現當代藝術部、圖像藝術部、飾品部、玩具部、壁紙部、玻璃部、時裝/紡織品部和廣告/平面設計部。

  若對歐洲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感興趣,不容錯過館內的主題展廳,展示涵蓋13至16世紀的哥德式祭壇畫、玻璃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畫、花窗玻璃、掛毯等。重要藏品包括《耶穌受難》祭壇畫、「國王」掛毯等。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位於巴黎十六區的耶拿廣場,共有6萬件館藏,囊括中國、日本、韓國、印度、阿富汗、柬埔寨等國家藝術,其中與中國相關的藏品約2萬件,從新石器時代到清朝末年及現當代藝術。因舉辦「中國年」系列活動,其外觀「穿上」一襲紅裝,與遠處的艾菲爾鐵塔相映成趣。上海藝術家蔣瓊耳創作的大型現代藝術裝置《時間的容器》,讓博物館外牆披掛着紅紗,一扇扇窗口宛如紅色佛龕,掩映着形態各異的「神獸」。

  今年適逢中法建交60周年,吉美博物館舉辦連串中國藝術主題的展覽,其中包括正在舉行的「簡素為絢:吉美博物館及竹月堂藏中國八至十八世紀一道釉瓷器展」,展品為香港竹月堂主人簡永楨借出約250件南北朝至清代乾隆時期的一道釉陶瓷,令世界各地的遊客在巴黎感受中國瓷器之魅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