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麗的稻田。\大公報記者喬輝攝
夏日炎炎,陽光灑在黃河稻漁生態觀光園上,映照出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在這片土地上,曾經的鹽鹼地如今已變成一個集農業、養殖和觀光為一體的生態園區。
過去,準格爾旗的這片鹽鹼地土壤貧瘠,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風沙肆虐,乾旱少雨,給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然而,隨着稻田漁項目的實施,當地人引入先進的土地改良技術,將鹽鹼化嚴重的土地改良成一片片沃土。當地政府還在改良的基礎上,通過引入稻魚共作的模式,魚類在水中生活,排洩物成為水稻生長的肥料,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同時,水稻的根系對土壤有良好的固着作用,減少了水土流失,使土壤逐漸變得更加肥沃。
黃河稻漁生態觀光園的稻魚共生模式主要借鑒了寧夏銀川市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的模式。觀光園在建設過程中,通過整合1000畝鹽鹼地發展「稻漁空間」項目,利用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結合,發展生態觀光旅遊。這種模式不僅實現了農業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還為遊客提供了豐富的觀光活動和體驗。\大公報實習記者 劉秋樺、李棟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