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廚餘回收問題,環保署曾回覆《大公報》表示,「私人屋苑智能廚餘回收桶試驗計劃」接受超過1000戶的屋苑申請智能廚餘回收桶,即平均1000戶共用一個容量120公升的廚餘桶(重約0.12公噸)。然而根據2022年《香港固體廢物報告》的資料推算,以一個三人家庭每日平均產生的廚餘量約0.95公斤計算,即每部120公升廚餘桶每日最多可接收126戶的廚餘,佔1000戶的12%。若要提高廚餘回收率,即平均1000戶最少需要設置8個120公升廚餘回收桶,全港則需逾2.1萬個廚餘回收桶。然而,目前只有約900個分布全港的收集點,根本是杯水車薪。
街市回收設施仍在「籌備」
立法會議員梁熙回應指,相關部門對現時廚餘回收以至處理設施規劃過於樂觀,出現配套滯後。他舉例,部門聲稱廚餘處理量可提高至每日600公噸。但事實是,以前未有O.PARK2時全港已可處理300公噸廚餘,現時增加了設施,卻未能收集足夠數量?
梁熙認為廚餘桶太遲設置,為何當局早訂下今年實施垃圾收費,卻要今年才陸續完成在公屋設置?為何今年才推出私人屋苑智能回收桶資助先導計劃?為何在公眾街市設置廚餘回收設施還在籌備?不是應該在垃圾收費原定日期前準備就緒嗎?環保署應進一步解釋。
另外,2029到2031年,沙田污水處理廠搬入岩洞後,廚餘處理量減少50公噸,令全港廚餘處理量實質只有得550公噸。隨廚餘回收量不斷增加,若收集逾600公噸,是否要把多餘的運送到堆填區及焚化爐?或屆時才考慮重啟O.PARK3選址設置?
事實擺在眼前,廚餘回收一籌莫展,從下游設置收集桶,到上游廚餘處理設施,以至未來規劃,都是「嘆慢板」,整個垃圾收費計劃如斷一臂,有關方面應反思現時是否適合推行垃圾收費。\大公報記者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