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社交網絡:虛擬社會中的人際心理學》,王偉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當我們變成網民,人際關係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社交網絡:虛擬社會中的人際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嘗試解答這些問題。閱讀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在日用而不知的網絡社交中看清屏幕這頭的自己和屏幕那頭的「好友」。\谷中風
《社交網絡:虛擬社會中的人際心理學》是嚴肅的學術著作,作者王偉擁有中國人民大學應用心理學博士學位,現為山西大同大學心理學教授。不過,非專業的讀者應該也會被書中內容吸引。一方面,本書主題具有前沿性和切身性。今天的我們幾乎無不是虛擬社會的一員。如果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那麼,當社會關係中滲入了諸多網絡元素,而這些元素又極大改變了社會關係的特徵及其發生作用的機制,我們就有必要對這個命題作出更豐富的思考。在網絡語境下,這個哲學問題的解答又必須以對網絡社交的探析為前提。
另一方面,本書採取了循循善誘的寫作方式。每一章的開頭,作者總是先拋出幾個問題。比如,「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為我們的社會交往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你覺得網絡社交給你帶來的影響都有哪些?」「父母該不該使用社交媒介來監控孩子或窺探孩子的隱私?父母通過社交媒介來監控孩子是為了關心孩子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等等。這些問題讓我們在閱讀書中的學術內容時,自覺與日常經驗相對照,獲得更直觀的理解。
何為社交網絡?網絡社交?
思考這些問題的前提無疑是正確理解「網絡社交」這個概念。按照書中的界定,「網絡社交就是指在互聯網或虛擬環境中的社會交往,是伴隨互聯網的誕生和迅速發展而催生出的一種新型人際交往方式。」網絡社交的形式多種多樣,從電子郵件、網絡聊天室到即時通訊軟件,BBS、QQ、微信、微博皆可歸入其中。與實際社交相比,網絡社交具有匿名性、不同步性和易接近性等特點。
與「網絡社交」緊密相關的概念是「社交網絡」,即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網絡的互聯網應用服務。說到這裏,很多人一定會想起每天都在用的微信、臉書等。書中告訴我們,社交網絡的歷史更「久遠」,它的起點是電子郵件。1971年,人類第一封電子郵件誕生,緣起是為了方便阿帕網(ARPANET)項目的科學家之間分享研究成果,他們使用「@」區分用戶名和地址,社交網絡就此誕生。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發出於1987年,從那時起,中國進入社交網絡時代。與傳統媒介相比,社交網絡的用戶群更為平民化,信息更為碎片化。隨着社交網絡的發展,人們的虛擬網絡圈和真實朋友圈交叉重合,並滲透到工作與生活之中,這使社交網絡越來越「真實」。這個虛擬與現實疊加的空間便是當下我們每日都在經歷的世界,也是思考網絡時代如何社交的邏輯起點。
什麼決定着你的網絡社交?
「有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沉默寡言,卻與虛擬世界中的陌生人相談甚歡,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在虛擬和現實之間有如此大的反差?為什麼有些人會和現實中的人無話可說,卻在網絡世界中敞開心扉?」「在社交媒介上,有的人喜歡上傳自己的照片;有的人喜歡上傳風景;還有的人喜歡『潛水』,默默地瀏覽着別人的一點一滴,卻一言不發。哪些因素讓我們的網絡社交行為有如此大的差異?是人格,是環境,還是有一些我們還未考慮到的因素?」循着這些問題,本書分析了影響網絡社交的各種因素,它們包括性別、年齡、人格特徵、文化環境等。
有些結論是和我們的日常經驗相符的。比如,越自戀的人,移動社交媒體使用行為越多。有一些研究結論卻與慣常的認知有所不同。比如,傳統的研究認為害羞的人在網絡上交流互動會感受到更少的溝通焦慮,從而有更多的移動社交媒介使用行為。「對於害羞的人來說,網絡是一個更加理想的交往環境。在使用互聯網時,害羞的人感覺更自信,互聯網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擴大社交網絡的機制。與面對面互動相比,害羞的人更喜歡使用互聯網(如社交媒介、即時通信、網絡聊天室、電子郵件等)作為社交形式。」然而,新研究得出的結論卻正好相反。害羞的人在網絡環境中也縮手縮腳,不敢表露自己,不參與互動交流。對此,書中作了一些分析,原因之一被認為是,移動社交媒介大都採取實名制,這就讓害羞的人面對的依然是一個「熟人」環境,阻礙自我表露的因素並沒有真正消除。
在關於互聯網和青少年的話題中,有一種觀點認為,網絡弱化了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早期的一些研究還認為,網絡社交不僅不會擴大社交網絡、促進社會適應,相反還會使個體不再關注現有的關係,降低幸福感水平。本書指出,這些研究收集的數據形成的時期,維持友誼還沒有成為互聯網的主要功能。隨着網絡社交平台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大量實證研究發現,「網絡社交不僅沒有取代現實社會關係,反而促進了與朋友之間的積極溝通,增強了個體的心理功能」。當然,過度使用社交媒介也會對社會適應產生消極影響。
文化因素對網絡社交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日本社交網絡用戶傾向於用動物圖片或卡通人物作為自己的頭像,美國用戶則喜歡用個人照片。對中國青少年的研究發現,他們在移動社交媒介上較多使用動物、風景、人物照片以外的圖像作為頭像,其次是卡通人物、明星照片和風景,用動物、自己或親人照片的很少。在社交網站上,美國人喜歡頻繁發布個人照片、情緒、性取向、工作崗位等個人信息,法國人喜歡討論興趣愛好,韓國人喜歡分享照片或查看他人的照片,中國人則更喜歡討論生活方式。這些無不說明,互聯網雖然造就了一個小小的地球村,但村民們依然保留着各自本來的文化習俗。這也提醒互聯網研究者,應當加強對用戶文化背景的關注。
「網友」是什麼樣的友誼?
本書共九章,介紹了網絡社交的理論,探討了網絡社交與幸福感、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友誼、社會適應、社會排斥等話題。其中,友誼或許是和日常網絡行為聯繫最緊的一個。今天,當我們說「好友」時,指的未必是從小玩到大的「光腚之交」,也不一定是可託生死的「刎頸之交」,大概率是微信裏的「點讚之交」。用書中的說法,「互聯網的出現被很多人認為在數以億計的用戶之間修改了『朋友』一詞的定義」。那麼,互聯網友誼是真正的友誼嗎?不妨先了解一下書中的兩個概念:在線友誼和離線友誼。有研究表明,在線友誼的互相依賴、理解、承諾較少,交流也被限制在較少的主題上,離線友誼則相反,因而其質量高於在線友誼。同時,離線友誼質量受到諸多因素影響,特別是接近性、相似性和社會吸引。所謂接近性,指的是朋友間的地理接近度;相似性指知覺到的態度相似性;社會吸引則是人際吸引的社會情感部分。
離線和在線這兩種友誼之間存在互相影響,也會互相遷移。於是,有研究者提出當代網民事實上存在三種友誼,即在線專屬友誼、聯合友誼和離線專屬友誼。「建立在線專屬友誼的個體只在網絡中互動交流,並不會在離線環境中見面;建立聯合友誼的個體在在線和離線環境中都會發生互動,即在線好友和離線好友是重疊的;建立離線專屬友誼的個體只在離線環境中互動。」日常網絡經驗充分印證了這一點。多年不見的同學或鄰居因為互聯網重新建立聯繫之後,友誼在再續中會變得更加穩固,網上常說的「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吧」不就是這種情況嗎?
《社交網絡》就是這樣用學術方法關照日常網絡生活的一本書,讓我們對深陷其中的網絡世界多了一份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