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戲劇世界英女王多面睇

時間:2022-11-12 04:23:30來源:大公报

  圖:海倫美蘭憑電影《英女王》奪得多個女主角獎項。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辭世之後,有關女王的影視作品,仍在繼續上演。人氣劇《王冠》第五季於11月9日在網上串流平台Netflix上線,新一季內容涉及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早年與戴安娜王妃的婚姻。劇集之外,今期「東西影畫」回顧一系列影視作品中的英女王形象以及英國王室故事。\林 叵

  在英國,有關伊麗莎白二世的紀錄片多不勝數,其中多為了建立王室形象而攝製;戲情片方面,至戴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於1997年意外離世,有了新的切入點。2006年,由英國導演史提芬費雅斯(Stephen Frears)執導,海倫美蘭(Helen Mirren)飾演伊麗莎白二世的電影《英女王》(The Queen),可說最具代表性,此片亦為海倫美蘭贏得多個最佳女主角獎項,而電影的編劇彼得摩根(Peter Morgan)才是真正的幕後功臣,他亦是電視劇《王冠》(The Crown)的創作者。根據Netflix公布的數據,伊麗莎白二世離世後的一周,《王冠》在英國的收視升了四成,把這部由Sony及Left Bank Pictures製作的劇集,推上高潮。

  莊嚴優雅兼人性化

  當年彼得摩根為《英女王》編劇時,以戴安娜王妃在巴黎遭遇車禍離世為背景,講述伊麗莎白二世面對這樁突發事件,在家中如何面對家庭成員的紛爭,以及跟其時的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又譯:貝理雅)對王室在戴妃死後沒有表示哀悼,發生重大分歧。彼得摩根把電影的重心分別放在英女王和布萊爾身上,此片亦成為彼得摩根的「布萊爾三部曲」(Blair trilogy)的第二部。

  在《王冠》之前,彼得摩根在2013年推出舞台劇《The Audience》,所謂「audience」,指英女王與首相的每周會面。該舞台劇由英國演出到美國百老匯,受到英美觀眾歡迎,這亦被視為《王冠》的前身,為這部史詩式的電視劇「打下基礎」。

  彼得摩根為電影《英女王》編劇的時候,曾表示無法得知王室家庭的生活狀況,因此他和導演史提芬費雅斯以家庭通俗劇的方式來「演繹」,這個決定影響了彼得摩根往後描寫王室家庭的創作,包括《王冠》。在他創作的影視作品中,伊麗莎白二世一方面有着王室塑造的莊嚴和優雅,同時也有人性的一面。例如在《王冠》中,26歲的她由於父親病逝,成為英國君主,面對當時強勢的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不知如何面對,都有着人性化的描寫。

  權威象徵不易親近

  相對於其他政治人物,特別是歷任的首相,彼得摩根對英女王的描寫,帶着相當尊重,這也包含市場考量的因素。當中,以《王冠》第四季講述英女王和撒切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又譯:戴卓爾夫人)的相處,最為突出。飾演撒切爾夫人的姬莉安德遜(Gillian Anderson)和飾演英女王的奧莉花高雯(Olivia Colman)都是演技高手,兩人鬥戲,成為這一季的看點。而在第五季中,飾演晚年英女王的則是另一位殿堂級英國演員伊美黛史當頓(Imelda Staunton)。

  除了彼得摩根的作品,2015年推出的電影《皇家公主出走記》(A Royal Night Out),由莎拉蓋登(Sarah Gadon)飾演年輕的伊麗莎白。1945年二戰結束的勝利紀念日,伊麗莎白和妹妹瑪嘉烈公主(Princess Margaret)以平民身份跑到街上,與民眾一起慶祝;故事當然是虛構的,是一齣近代版的「公主歷險記」。

  此外,智利著名導演帕布羅拉瑞恩(Pablo Larrain)執導的《史賓沙》(Spencer),於2021年在世界各大影展大放異彩。《吸血新世紀》(Twilight)的姬絲汀史釗活(Kristen Stewart)飾演戴妃,成為她演藝生涯的里程碑,片中充滿不少隱喻。而飾演英女王的是來自蘇格蘭的演員Stella Gonet,戲分不多,是王室權威和尊嚴的代表,一點都不和藹,有別於其他影視作品中的英女王形象。

  在不少歐美的喜劇中,都有着英女王的影子,但只屬於過場。

  1975年,一部法國喜劇電影《From Hong Kong with Love》,卻以英女王被綁架為題,大玩英法兩地的特工之戰,當然戲謔占士邦007就在所難免。在片中飾演英女王的法國演員Huguette Funfrock,於1984年徐克導演的《最佳拍檔之女皇密令》中,再度飾演英女王,此片是英女王角色罕有出現在香港電影之中。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