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班樓搬遷在即,職員在九如坊店前合照留影。
九月十日中秋節當天,大班樓在其官網和Facebook專頁上公布了餐廳即將搬離九如坊的消息,其中評論區獲最高讚數的留言是「希望搬大啲,可以容易訂位。」不過,這位食客的願景恐怕要落空了。
九如坊,位於中上環之間,但離兩邊港鐵站都不近,開車去亦不方便,然而,「深居」其間的大班樓,人氣卻一點兒沒受到這地理位置的影響,不但頂着「亞洲最佳餐廳第一名」的光環,而且每隔三個月左右開放的預訂,往往一公開,兩三分鐘後座位便旋即一空。餐廳「靈魂人物」、老闆葉一南行事低調,如今做出搬遷決定,不為擴大餐廳的規模,反而將當前客容量由六十多人縮減至五十人以內,還要進一步精簡菜單,不免令人意外。或許,這正是應和了他一向秉持的「less is more(少即多)」理念。\大公報記者 管 樂、徐小惠
採訪當日,大班樓尚未搬遷。位置的確不好找,鴨巴甸街一個不起眼的岔口,一不留神,就容易錯過。九如坊的盡頭,便能見到紅底金字招牌「大班樓」三字。「我們當初要開店的時候,找了很多地方。我最鍾意的是門口的這棵大樹。」據葉一南描述,餐廳前的這棵蒼天大樹,冬日枯葉飄落滿地,到了春天,只需三兩日便從星星點點的綠意變成滿目青葱、綠葉成蔭。「在中環,熱鬧的市區中,轉角有這麼一個幽靜的小巷,我好喜歡。」
由此,葉一南的性格可見一斑。有人說他是「大隱隱於市」,葉一南並不否認,「可能我潛意識裏不喜歡太張揚的東西,我喜歡簡單。」饌如其人,簡單低調的風格,也體現在大班樓的風味之中。
聘專人購買海鮮
粵菜講求原味,崇尚清鮮,大班樓何以在俯身即是的粵菜館中脫穎而出,甚至成為第一家躋身「世界50最佳餐廳」榜單的中餐館?飲食文化作家徐成將之歸因為「食材和烹飪的雙到位」,具體而言是「從舊菜譜傳統做法出發,用現代科學烹飪理念去重新思考烹飪方法,力求烹飪的精確性。」這或許跟葉一南在澳洲學廚、開餐廳的經歷有關。他做過西餐,也做過中菜。中菜的傳統做法是依據菜譜,「講究傳統,這樣可以保留住本來的脈絡、思路,但與西餐相比,創新性低了些,也容易讓餐食變得公式化」,他認為,在保留傳統之餘,還應考慮諸如食材的處理、烹飪的火候、調味的協調等因素,唯有原料優質與理念創新相結合,方能應對不同食客的需求。「畢竟時代變了,每一代食客的要求都在改變。」
大班樓對優質食材的追求,如今已成為坊間津津樂道的佳話。比如,專門聘請了一對兄弟負責每天海鮮的採買。自二○○九年開業至今,十三年來,兩兄弟每天只做一件事:早上五點到香港仔魚類市場,等船靠岸,第一時間去揀選最靚的海鮮食材。葉一南不喜歡海鮮交貨上門,「因為不會全部都靚,我們自己去買就不一樣。」若遇到打風天,就提早兩日買多一點,「這兩兄弟以前也來自漁民家庭,他們和市場的漁民關係都很好。另外,因為我們用現金直接給錢,都已經出名了,所以有靚的食材,漁民都會留給我們。」在他看來,這就是粵菜的精神:看似簡單,其實背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煙熏鵝製作考究
簡單,less is more,是葉一南在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出現的高頻詞。「比如,我們會思考如何用盡量少的材料把菜做得好吃。」在這種理念下,大班樓創作出代表菜式之一,樟木煙熏鵝。就外表而言,僅一隻鵝,然而內裏卻頗為講究:「我們把雞骨、魚架等材料蒸出汁,然後將汁放在鵝裏面,醃兩日,再慢慢煮,然後將家禽(鵝)汁放進去,提升家禽的味道。之後大約蒸八個鐘,再風乾,最後以樟木慢慢煙熏。」
大班樓每年大約會推出六至七道新菜。「其實我們日日都在試菜,但是可能試十個菜有一個可以就不錯了。」葉一南主要負責建構菜品、思考方向,然後和大廚聊執行上的細節,所以一道菜從有理念雛形到真正出品,通常經歷頗長時間,有時甚至要一兩年。「主廚一開始會和我有不同意見,但這麼多年下來,大家已經有了默契。」至於新菜是否合格,葉一南也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要看大家食過兩天之後,還會不會回味起這個味道,會不會掛住這道菜。兩天後如果還能記得這個菜的味道,那就成功了。」
新店縮減客容量
葉一南有個性,也有自己的堅持。在一座難求的呼聲中,他卻決定縮小大班樓的規模。十月搬至新址後,他們會將菜品精簡到二十道,「因為菜式太多的話,複雜一點的菜式我們便做不到。」他說:「比如我們想做全豬頭,將一個豬頭的六七個部位切出來吃,味道好,但(工序)好複雜,做這個菜就沒辦法做別的菜了。我們沒有辦法在現在的規模裏做到。」在他看來,選擇太多、需要預備的東西太多,便很難再升一步。「如果我們只有二十道菜,就可以集中精力做像全豬頭這樣複雜的菜了。」
大班樓目前有三十多位職員,其中包括十八名廚師。儘管新冠肺炎疫情重創本地餐飲業,但葉一南沒有減職員人工,照常出糧,他們中的大部分在大班樓已做了十幾年,骨幹廚師更是從開業至今未離開過。於葉一南而言,開店是出於興趣,為了能夠用到最好的食材,他會找人去深水埗排隊買樹記的腐皮,「人家覺得你有沒有搞錯,你賣多少錢呢,夠不夠人工呢?但我想做我喜歡做的事情。」
在喜好向外擴張的慾望都市中,葉一南似乎並不理會周遭繁忙的商業模式,他自在悠閒地按照自己的節奏經營着大班樓。當二○二一年拿下「亞洲最佳餐廳」後,他說自己更加沒有了壓力,「反正最高的獎已經拿過了。」對他來說,有獎固然開心,但更欣慰的是,「原來(這道菜)我們這麼做是好吃的,這樣的滿足感是最大的。」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