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演藝學院成立四十周年。猶記得學院成立之初,曾被部分人士批評為「灣仔大白象」,其時學院在灣仔海旁建成,就像是鬧市邊沿的孤舟。然而,學院四十年來培育了不少本地優秀演藝人才,令香港表演藝術節目熱鬧繽紛,水平不亞於其他現代城市。學院本年的重點音樂劇演出《我佛無著經》,不單是全校六個學院共同創建的演藝節目,亦展現了藝術傳承的「真善美」。
以《我》劇為學院四十周年誌慶演出亦有因緣。香港戲劇家陳敢權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編寫劇本《取西經》,以我國經典名著《西遊記》第九十八回為創作起點,後設唐僧師徒取得西經返唐朝後的故事。陳氏劇本最終主旨是師徒歷練而得出「驗」字,引證人生成長的經歷。演藝學院於二○○七年曾以《取西經》為大型節目,各院系學生與劇壇前輩演員合作演出,展示訓練成果。
今年的《我佛無著經》意念源自典籍《西遊記》和話劇《取西經》。編劇張飛帆同樣以「西遊」末段為故事起點,唐僧師徒取得的是「無字真經」,沒法向朝廷交代。佛祖如來說:「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我》劇藉此為主旨,最終帶出「無字真經」的「真」其實是鼓勵人們追求人生真諦。角色沙僧在劇末高唱引述師徒的經歷和感情才是真經的意義,令觀眾當頭棒喝。
《我》劇作為演藝學院六院合製的作品,全劇包含了開場錄像,以及劇中的音樂、舞蹈、科藝和戲曲成份。戲劇學院署理院長黃龍斌擔任導演,成為全劇的總舵手,讓學生各自發揮所長,同時展現濃烈的團隊精神。全劇有關唐僧師徒經歷的磨練,輾轉傳承至演藝學院的藝術訓練,不少現任老師從前都是學院的學生,至今為人師表,在學生心中栽種一粒小種子,啟發學生成為香港社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