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玉蟬。自漢代以來,皆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
在漢代喪葬風俗中,除了對墓葬有特殊的考究外,還有一個奢侈而迷信的習俗,即人們認為只要屍體不腐,死後就可以繼續過與生前一樣的生活,王侯們為了達到永生的夢想,非常重視形魄的保護。他們堅信玉凝聚天地精華,可使屍體不朽。因而不惜傾王國之財力,精心編織着通往永生的美夢,使得喪葬用玉得到高度發展。
這種用玉殮葬的做法早在良渚文化時期就已出現,發展至漢代後,已走向極端迷信化。其種類不僅有鑲玉漆棺、玉衣、玉面罩、玉枕、玉璧、玉握,還有玉眼蓋、口唅、鼻塞、耳塞等等,並形成了與等級制度緊密相聯的各種組合形式。
徐州博物館研究員孟強表示,從出土資料看,徐州地區西漢早期的喪葬用玉相當發達,尤其是楚王使用的喪葬用玉,在玉質和加工工藝上都優於目前已出土的其他王國諸侯王的葬玉。這也印證了楚王國殷實的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