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調整結構/防止地產化 應注重科技金融

時間:2022-04-07 04:23:56來源:大公报

  《2022胡潤全球房地產企業家榜》昨日出爐,前一百名中有三成出自大灣區。多名立法會議員指出,大灣區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不僅僅是房地產業,在人才、資金、市場等方面皆具備優勢,在人工智能(AI)、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方面極具發展潛力,足以與世界競爭。

  立法會議員容海恩表示,現時大灣區有眾多創科企業入駐,涉及領域包括社交媒體、金融科技、大數據等,皆是熱門行業,區內產業發展多元化,前景廣闊。她說,本港各界亦多次敦促政府充分調動灣區優勢,發展大數據分析,與民生相連,緩解深層次矛盾。另一方面,疫情之下經濟受挫,創科產業發展有助帶動灣區經濟復甦,亦給到年輕人新機遇,對於區內人才儲備與流動皆大有裨益。

  立法會議員吳傑莊指出,科創最重要的是人才,灣區9+2城市中有不少國際排名靠前的大學,科研項目眾多,具備發展科創的天然優勢。創業需要資金,而香港是亞洲金融中心,區內的經濟實力不容小覷,對於初創企業而言集資更為方便。此外,灣區內的市場皆對新興事務十分渴望,而科創產業正是需要一個樂於「試新嘢」的目標客群,大灣區同樣具備市場優勢。

  立法會議員孫東認為,大灣區在信息技術產業,如人工智能、數字科學等亦發展較成熟,具備「更上一層樓」的優勢。其次,因疫情全世界皆着眼於生命健康產業,包括生物科技等,正處於方興未艾階段,龍頭企業不多,大灣區在多城市協作下,相信能參與競爭、搶佔先機。第三,綠色環保、節能減排日漸受到重視,在新能源、綠色科技領域,灣區內多個城市,包括香港,皆有相關規劃。他認為,大灣區在創科產業絕對不乏與全球其他地區競爭的能力,對此非常看好。 大公報記者 常彧璠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