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抗戰勝利80周年/孩子劇團:抗戰血泊中產生一朵奇花

時間:2025-09-01 05:01:28來源:大公报

  左圖:首任團長吳新稼(前排中)與孩子劇團成員。右圖:孩子劇團成員走上街頭演戲、唱歌、演講,以此宣傳抗日。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民族危亡之際,一群流落於上海的少年兒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立「孩子劇團」,以歌詠、舞蹈、戲劇為武器,積極從事抗日救亡宣傳活動。赤子之心,發出大漢之聲。在艱難的抗戰歲月裏,孩子劇團不畏艱險,從上海到武漢再至重慶,五年途經八省,長途跋涉兩萬多公里,激勵廣大民眾抗日救亡。茅盾先生曾說,誰對於民族前途抱悲觀的,請看看這一隊衝開了敵人的炮火的勇敢、天真、活潑的未來的中國主人!他還稱讚孩子劇團,是「抗戰血泊中產生的一朵奇花」。\大公報記者 張帥

  「八一三」事變以後,日軍入侵上海,許多孩子在戰爭中淪為孤兒。以滬東臨青學校為主的部分中小學生,自發地在難民收容所裏進行抗日宣傳活動。1937年9月3日,在上海地下黨組織成員王洞若和吳新稼的領導下,上海第一個抗日少年兒童戲劇團體和「中國兒童界三大明星」之一的孩子劇團正式誕生。

  「孩子劇團是一個很嚴格的正規團體,有自己的組織機構,也有紀律、公約、團歌。」近日,孩子劇團首任團長吳新稼之子吳驊接受《大公報》專訪。據他介紹,孩子劇團的成員大多是日軍入侵後家破人亡、親人失散的孩子,其中最小的才八歲,最大的十六歲。為了不當亡國奴,他們組織起來,走上街頭演戲、唱歌、演講,以此宣傳抗日。

  「大時代裏的小戰鼓」

  吳驊指出,孩子劇團主要以演出話劇、歌唱、演講為主,第一部戲《放下你的鞭子》是請著名劇作家吳雪幫助排練的,演出還有他們自己獨立創作的獨幕兒童劇《最後的勝利是我們的》《仁丹胡子》《團結起來》等,以及根據張天翼童話小說改編的《禿禿大王》和根據法國作家都德小說改編的《最後一課》;《樂園進行曲》曾在《大公報》刊發演出廣告,這部劇亦成為了中國第一部大型兒童話劇。

  「我們願意永遠演戲,願意上前線去演,願意到內地去演,也願意到受難的同胞裏面去演。」吳驊稱,當時在報章刊載的《孩子劇團宣言》記下了團員們的心聲,他們想要通過演戲和歌聲來宣傳抗日救國的思想,激發人們的抗日熱情。

  初期,一度有人認為孩子們的宣傳是「胡鬧」、「兒童在抗戰中有什麼用」,孩子劇團則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們也可以為抗戰盡一份責任,孩子們演出激昂慷慨,聞者心潮澎湃。據孩子劇團史料編輯委員會編寫的《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記載,公演結束,孩子們都會發出吶喊,呼籲全國的小孩子們「我們是中國人,我們不能放棄我們救國的責任」「趕快起來,我們大家一齊起來做救亡工作,幫助我們的大人,幫助我們的政府,幫助我們的軍隊,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孩子們的民族大義極大地鼓舞了抗戰士氣,王洞若曾將孩子劇團形象地比喻為「大時代裏的小戰鼓」。

  五年足跡遍布九省市

  上海淪陷後,孩子劇團被迫撤離上海,往戰時首都武漢遷移。吳驊介紹,出發時共有團員22人,由他的父親吳新稼帶領,孩子們冒着敵人的炮火,沿途風餐露宿,一邊演出,一邊長途跋涉,在1938年1月終於到達武漢。八路軍武漢辦事處隆重舉行了孩子劇團歡迎會,周恩來、董必武、葉挺、葉劍英、鄧穎超、郭沫若等和孩子們歡聚一堂,給團員們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

  孩子劇團到達武漢後,由二十幾人擴大為六十多人,迎來了大發展時期。「哥哥到武漢後給家裏寫信,要我們前去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我和姐姐也到武漢參加了孩子劇團。」吳新稼的妹妹吳秀聖生前接受採訪稱,雖然當時團員們都只有十幾歲,但每天和大人一樣,走街串巷到處演出,進行抗日宣傳,「團裏演出的《幫助咱們的游擊隊》《樂園進行曲》等劇都造成轟動,很多人去看。」

  當武漢形勢吃緊,孩子劇團又奉命撤離武漢,途經湖南、廣西等省,後由桂林步行到達重慶。吳驊介紹,從1937年9月成立到1942年9月被迫解散轉移,孩子劇團存續的五年裏足跡遍布九省市,烽火之下行程兩萬多公里,演出五百多場,約有四十五萬餘名觀眾觀看過演出。當時他們的影響特別大,民眾看了表演後紛紛捐款捐物,連一些乞丐都把討來的錢物捐了出來,誓死不當亡國奴。

  「一部抗戰的側面史」

  孩子劇團發揮自身特長,採用獨特的宣傳形式,其宣傳效果甚至超過許多成人抗日救亡劇團,在當時產生了巨大影響。

  周恩來曾用「救國、革命、創造」勉勵孩子劇團,郭沫若評價孩子劇團是「一部抗戰的側面史」。茅盾看了孩子劇團演出後,更稱讚其是「抗日戰爭血泊中產生的一朵奇花」,認為誰對於民族前途抱悲觀的,就請看看這一隊衝開了敵人的炮火的勇敢、天真、活潑的未來的中國主人!\圖片:受訪者提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