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精神啟示錄/網騙伎倆VS心理缺口/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陳仲謀醫生

時間:2020-09-13 04:23:16來源:大公報

  自今年初全球爆發新冠肺炎,在抗疫時期,港人應用手機和電腦於網上辦理各種事務機會大大增加,但也同時成了不法之徒網絡行騙的溫床。他們利用各種途徑去做「無本生意」,尤其是在社會經濟秩序失衡的時候,情況會更加劇烈,這無非是犯罪的「新常態」,大家務需謹慎防範。

  早前,香港的疫情出現「第三波反彈」,有關當局推出一連串的「社交隔離」措施,將病毒人傳人的機會減至最低。市民多了時間在家進行各類活動,例如:在家中做運動、唱卡拉OK、自己動手煮食、叫外賣,與親朋好友在網上聯絡等。這當然包括學校在停課時,採用的Zoom教學。於是,有不法之徒便利用這個機會,在網絡中施展他們的陰謀詭計。有人或會反問,「網絡騙案」的事件不是耳熟能詳嗎?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中計?所謂「老千計,狀元才」,「橋唔怕舊,最緊要是受」。

  投其所好捉心理

  市民多留在家中,瀏覽網絡的時間多了,墜落陷阱的機會便相應增加。無綫早前播放的一個劇集,就是以網絡詐騙為主題,正好反映當前的社會問題;很多人誤墮網絡圈套,遭受金錢、感情和其他的傷害。

  騙徒用一貫的手段(捉心理),使出五花八門的伎倆去誘騙受害人落網,不外運用了兩大法門:

  第一投其所好:歹徒首先會掌握目標人物的心理弱點,然後迎合他們各自的需要,作出很吸引的承諾。當中道理始終是人類的「三毒」(貪、嗔、痴),例如:補藥黨、祈福黨和比特幣(Bitcoin)等推陳出新的騙案。

  第二補其不足:在現代社會中,部分人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所以女的摽梅已過,嫁杏無期;男的是四十之齡,仍然單身。有些男女騙徒對準目標,虛情假意,騙財騙色之後,便逃之夭夭。較為普遍的是騙子利用入世未深的青少年,推銷美容和減肥產品,榨取金錢。

  受害者因應損失的多少,或是個人性格的分野,對被騙的屈辱,有不同程度的反應。如果物質的損失不大,大部分人只會自嘆倒霉,心中不忿,很快便會把事情拋諸腦後;但若然是有關感情的問題,影響情況是可大可小的。

  受害者身心俱傷

  市民面對疫症之餘,又要防避網上的行騙勾當,可算是雪上加霜,唯有希望警方加強偵破騙案,釋出有效的阻嚇,但大家也應該小心謹慎,遇有疑問必須請教可信的人。傳統智慧很多時都會用得着:「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

  面對不幸受騙的人,切莫幸災樂禍,反之需要伸出同情之手,讓受害者在身心上迅速渡過難關。在心理過程中,受騙的人最先的反應是憤怒,然後是一連串的挫折感,使他們的情緒非常混亂,自欺欺人地否認被騙。塵埃落定,他們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打擊和傷痛(psychological shock and bereavement)。這種精神狀態是一把「雙刅劍」:既可以傷人,亦可以自殘。前者是對騙子恨之入骨,恨不得食其肉,飲其血;後者認為自己是難辭其咎,無地自容。作為精神健康的提供者和他們的家人朋友,必須針對後者會衍生的憂鬱症,防止當事人有自殺的想法,甚至付諸實行。

  大家要盡力說服受害者,事件已經告一段落,就好像潑出去的水,不能挽回;另外,又要使他們明白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錢財身外物,任何感情都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淡化。事主如果能接受事實,重新振作,展開人生新的一頁,上述的「雙刅劍」自然會在熔爐中熔解。

  網上騙案不是什麼新鮮事,只可惜它歷久不衰,而在這個疫症橫行的時期,有人更趁火打劫。騙徒的手法,層出不窮,往往會跟隨着社會的環境而轉變,例如:誘惑、欺凌、勒索、詐騙和「裸聊」等。早前,網上騙案直接產生兩宗暴力血案:有人在網上兜售名貴瑞士手表,分別在港鐵站和汽車內交收,兩個賣家都被打劫,同時遭血光之災。

  遇網騙連鎖心理反應

  憤怒

  挫折感

  情緒混亂

  否認被騙

  精神打擊和傷痛

  如何幫助受害者

  1伸出同情之手

  2說服他們接受事實,而這不是什麼大事

  3留意他們的情緒,防止出現自殺念頭甚至付諸實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