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營造藝術勾連生活的觀賞體驗」/大公報記者 劉 毅(文、圖)

時間:2020-08-02 04:23:13來源:大公報

  圖: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香港藝術館供圖

  「我想為踏入香港藝術館的觀眾營造一種觀賞體驗,生活與藝術可以無限勾連。」歷時四年、香港藝術館於去年底在黑暴圍城下重開,踏入今年又經歷新冠肺炎疫情考驗,莫家詠恰在此時履新香港藝術館總館長一職,她希望通過六十年館藏作品,從新的角度去演繹傳統,呈現一個豐富多元的藝術世界,令觀眾於古與今、傳統與現代、本地與國際之間遊走,展開一場又一場與藝術品之間的對話。

  香港藝術館是本地最早的公營藝術博物館,翻新之前的外貌與旁邊的建築群同屬一個系列,並不搶眼。日前,當記者來到煥然一新的香港藝術館面前,外觀增添了濃厚的藝術氣息,如海浪似的藝術圖形彰顯出動感與個性,莫家詠稱:「鑒於不少觀眾並不了解香港藝術館的館藏歷史,香港藝術館在布展時既要體現館藏強項,更要彰顯獨特個性。」

  香港藝術館開幕當日,十一個展覽同時開鑼,莫家詠形容是一個十分瘋狂的日子,如何能好似「排兵布陣」般使多個展覽都能同時有序進行?「香港藝術館之四大館藏涵蓋中國書畫、中國文物、外銷畫、現代及香港本地藝術等,從中可以反映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會,她的一種文化傳承和譜系,而通過展品不僅可以體會到藝術家的創作、收藏家的捐贈,更於其背後感受到本地的收藏文化及文化活動軌跡。」莫家詠表示。

  莫家詠續稱:「香港藝術館不僅有歷朝歷代的工藝品,亦展示虛白齋、至樂樓、北山堂等本地藏家捐贈的藏品,且為了讓觀眾也能感受到它們與自己生活的關聯,我們特意在館內進行了一場『古與今的對話』。譬如本地藏家葉義醫生曾捐贈一個清康熙年間的淺浮雕丁山射雁圓筆筒,這件竹刻筆筒展現出中國傳統的雕塑文化,本地藝術家甘志強對此做了一個呼應性創作《雲……虛擬》,他將竹做成了一朵非常超現實的雲朵,而那朵雲的形態又是一個鳥籠,折射本地的居住問題。」

  從內到外更添港味

  香港藝術館曾被批「不夠香港」。重開後,展廳布置更加靈活,本地藝術家創作的裝置作品,譬如供遊客休憩的櫈子、配合窗外維港景致而創作的玻璃畫、陶瓷娃娃等都充滿濃郁「港味」,「除了展現香港藝術史,我們也將更多焦點投發在本地。香港藝術的發展,也是獨特的『香港經驗』,本地創作人深受香港大環境及藝術思潮的影響,積極思考如何重新演繹傳統文化,將西方藝術媒介和表現手法注入中國文化形式。」莫家詠介紹道。

  如今,伴隨本地諸如M+、大館等各大藝術場所的發展,莫家詠談及香港藝術館與它們的錯位發展時還道:「大館主要呈現當代藝術,M+主要呈現當代視覺文化,而香港藝術館既有悠久歷史,更不失其個性,中西兼備,用現代人的視角闡釋傳統文化故事,這種特質本身就『很香港』。」

  雖着眼本地藝術,但香港藝術館一直以來都保持與故宮博物院、法國羅浮宮等合作,「未來,我希望繼續加強與其他博物館的合作和交流,且會加入更多本地創作元素。如當其他博物館的館藏於香港藝術館展出時,也會邀請本地藝術家也可以對此作對話式創作。」

  利用科技雲遊展館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大博物館、藝術館都宣布暫停開放、或是延遲展覽,為了應對今年的「黑天鵝事件」,香港藝術館利用科技推出「雲遊藝術館」,上載各展覽圖冊、導賞、多媒體檔案等,在疫境中也不忘向觀眾推廣香港藝術館及其藏品。

  莫家詠認為香港藝術館在未來更要扮演積極推動本地藝術發展和研究的角色,「香港藝術發展過程既豐富又充滿層次,當中蘊藏的藝術故事,都可以做一番探究。香港藝術館要做的是從中找出觀眾所關心藝術命題的答案,繼而以新的角度、更加貼近大眾生活的方式加以解讀,令逛香港藝術館這件事,可以變成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註:因應疫情發展,香港藝術館暫停開放,直至另行通知。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