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牢記甲午戰爭歷史(上)\張國良

時間:2020-04-23 04:23:14來源:大公報

  圖:甲午海戰中,日本艦隊第一主力戰艦「吉野號」

  4月23日是中國海軍節。童年時看了電影《甲午風雲》,我就一直心儀中國海軍,高考第一志願就是海軍高級工程學院,第二志願才是清華大學,可惜陰差陽錯,畢業之後被保送去了新華社。但我對中國海軍的情結始終沒有絲毫改變。

  毛澤東主席強調必須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他一再告誡,帝國主義侵略我們都是從海上來的,不要忘了這個歷史教訓!習近平主席決心要把中國海軍建成世界一流海軍。2012年12月,習近平剛剛就任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就趕到南海視察海軍。習主席在導彈驅逐艦上久久望向遠方遼闊海疆,目光似乎要穿透歷史雲煙。170多年前,西方列強就是從海上用炮火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中華民族跌入苦難屈辱的夢魘。

  香港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侵佔。被佔領30年後,1890年3月,清朝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北洋水師旗艦「定遠」和主力艦「鎮遠」等八艦南來香港附近海域越冬操巡。其中「定遠」和「鎮遠」等四艦還曾在香港維修。那時的北洋水師正盛極一時,威鎮遠東。香港同胞見到來自祖國的威武之師,極為歡欣鼓舞。豈料北洋艦隊回去後僅四年,就在甲午戰爭中,被昏庸腐敗而又愚昧自大的滿清政府葬送在天朝京畿門口的惡濤怒海之中。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甲午戰爭,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屢次列強侵華戰爭中,讓中國最為屈辱,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一次。中國從此失去了相應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成為列強更加瘋狂宰割的羔羊。中國又被迫割讓了台灣,給台灣人民造成深重苦難,迄今仍留深刻的歷史陰影。今年4月也是台灣被割讓的《馬關條約》簽定125周年。

  甲午海戰是中華民族千萬年之痛!將士遍灑汪洋血,豪氣貫日酬海殤。血肉鑄寫的歷史永遠不會抹去,它留給我們刻骨銘心的教訓:守舊封閉,無知自大,必落後捱打;改革開放,虛心進取,定強國強軍!

  改革發展 守舊落後

  中日兩國都是在19世紀中葉被外國列強用炮艦轟開了封閉幾百年的國門。日本1853年被美國黑船艦隊威逼打開國門後,「知恥而後勇」,奮起變法,1868年明治維新建立了君主立憲新政體。大批雄心勃勃、意氣風發的年輕精英步入國家權力高層,大刀闊斧改革內政的同時,洗心革面地對外開放。新政後的日本,迫切想知道自己和世界的距離,以及如何縮短距離。因而大量往歐美派遣訪問團和留學生,刺探學習西方。1871年,剛建立兩年的明治政府就派出半數政府要員組成龐大代表團出訪歐美12個國家。代表團由特命全權大臣、外務卿岩倉帶隊,總理親自送行。訪問在西方引起轟動,各國都高規格接待,美國派出7000軍人迎賓。在長達1年7個月的訪問中,數百日本官員全方位認真研究學習歐美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新的執政精英很快了解和熟悉了最新的國際先進經驗與遊戲規則。虛心進取,迅速崛起。日本不僅經濟軍事快速發展,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的國家;而且通過同西方列強持續談判,修改並廢除了不少不平等條約,成為當年亞洲唯一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

  而幾乎同時的大清朝廷,在1842年到1858年兩次被列強打敗,簽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條約後,依然在天朝上國的幻夢中乍醒猶睡。對內固守舊制,小修慢補。朝廷上下忙於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大小官僚專制腐敗,庸碌無為。對外則欲開還閉,權臣貴族均抗拒出洋,視辦「夷務」為畏途。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天津條約》,明文規定中國應與西方國家遣使互駐。然而清政府顧慮風俗禮節等問題,加之不培養人才,到10年後的1868年才向歐美派出第一個訪問團,團長還是洋人、美國前駐華大使蒲安臣,清廷僅有一縣級官員參與。1872年,清政府才用軍費向美國派出中國歷史上第一批30名留學生。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屢屢向洋人屈膝的清廷大臣們的無知排外和盲目自大。1875年9月,清廷終於派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駐外國使節,曾任廣東巡撫的湖南人郭嵩燾奉旨出任駐英國公使。可消息傳開,朝中守舊派紛紛指摘,更有文人編對聯諷刺郭嵩燾:「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於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郭嵩燾駐英期間給駐在國留下了良好印象,被英人讚為「所見東方最有教養者」。可他的副使極其荒誕地告發他有「三大罪」:「遊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凍死亦不當披。」「見巴西國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為小國主致敬?」「柏金宮殿聽音樂屢取閱音樂單,仿效洋人之所為。」這樣的無稽之談竟也得到朝中守舊派的強烈回應,參劾他「有貳心於英國,想對英國稱臣。」郭嵩燾1879年黯然回國,稱病回籍。1891年郭嵩燾病逝後,李鴻章奏請為他賜謚號,朝廷不准,理由是郭曾說西人好話。就是那個愚蠢至及的駐英副使劉錫鴻,1876年在英國農莊看到機器耕作時,居然連連搖頭稱:「若實施機器耕作,必會使人好逸惡勞,游手好閒,進而降低國人素質,磨滅大清的進取意志。」

  清朝政府的封閉愚昧、昏庸腐敗,導致國家不進還退,日益衰弱,淪為不斷任人宰割的沒落大國。日本代表團訪問上海時,看到上海城門為西洋人把守,中國人不能自由出入。代表團成員感嘆,「我可憐唐人,支那的衰微可見也」,「決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證我國不遭此事態,險矣哉!」1883年底法國侵略越南和中國東南沿海,中法從越南北部的陸上,一直打到中國東南沿海的海上,清廷步步退讓求和,結果福建水師全軍覆沒,藩屬越南丟給了法國。

  日本明治維新後飛速發展,國力猛增,對外擴張的野心也急劇膨脹,暗暗制定了以侵佔中國為核心的「大陸政策」。其「大陸政策」的第一步是佔領當時中國的藩屬朝鮮,進攻中國東北。為取得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和橋頭堡,日本在1874年首攻中國台灣,1879年吞併了中國藩屬琉球(沖繩)。1884年,日本趁中國和法國在南方開戰之機,在朝鮮策動政變並大舉進兵朝鮮。清朝那時已完全沒有宗主國擔當,一味妥協退讓,苟且自保。1885年,清朝北洋大臣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天津簽訂《天津條約》,同意日本可在朝鮮駐軍。李鴻章在簽下這個埋下甲午戰爭禍根的條約後預言,「大約10年內外,日本富強必有可觀。」可清廷上下早已墮落到只圖眼前享樂,對國家命運全然無動於衷的地步。

  妄自尊大 不進則退

  日本在朝鮮獲得駐軍權後更加緊擴軍,準備同清軍開戰。其首要目標是要消滅中國的北洋水師,掃清侵佔朝鮮和中國東北的障礙,因而瘋狂發展海軍。清朝在日本明治維新前的1861年就開始籌建海軍,經過近30年反覆折騰、耗費鉅資,到1888年終於正式成立了北洋水師。當時的北洋水師號稱世界老九,亞洲第一,實力遠超日本海軍。到1890年時北洋海軍戰艦數量和總噸位還都超過日本海軍。

  形勢的迅速逆轉,就在北洋水師正式掛牌即甲午戰爭爆發前的1888年。1888年光緒皇帝大婚,1889年光緒皇帝親政,慈禧太后雖不再垂簾聽政,但仍有最終決策權。光緒皇帝的親生父親是清朝海軍大臣醇親王奕譞。奕譞在北洋水師建立後感到足可高枕無憂。為了討好慈禧太后、讓兒子光緒早日親政並掌控大權,他大量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供慈禧享樂,並籌備慶賀慈禧60大壽。為方便挪用海軍經費,他竟十分荒唐地在頤和園中建了一所水師學堂,在頤和園的昆明湖中操練海軍。據有關資料,光緒大婚花費白銀550萬兩,修建頤和園耗資白銀1000多萬兩,慈禧60大壽花費白銀1000萬兩。慈禧做壽時,僅添製服飾就花了白銀60餘萬兩。慈禧所乘金輦轎造價白銀約8萬兩。慈禧打賞文武百官耗銀近300萬兩。朝廷要各衙門各地方分攤費用,其中挪用軍費就達1100多萬兩,當時北洋水師一年預算才400萬兩,水師旗艦定遠號的造價也就140萬兩。當時的大清金玉其外,敗絮其內,寅吃卯糧,入不敷出。因國庫嚴重虧空,光緒皇帝剛親政就批准戶部上奏,下旨停購軍艦和彈藥裝備。這一倒行逆施的昏聵決定,令北洋海軍發展的步伐戛然而止。

  此時的日本卻以國運相賭,舉全國之力強化海軍。自1890年起,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發展海軍、陸軍。1893年,日本天皇下旨,每年從皇室預算撥出十分之一,作為造艦費上繳國庫,專款專用。皇太后也捐出了自己的首飾。日本朝野感動,紛紛解囊,文武官員每月從薪俸中拿出十分之一,議員們主動捐出薪俸四分之一。日本商界和民間也發起大規模募捐。從1888年到1894年,日本每年增購兩艘世界一流軍艦。在甲午海戰中,日本艦隊第一主力戰艦「吉野號」最為兇悍,戰後被西方軍事評論認為是決定勝負關鍵的戰艦。有人考證此艦原來是清朝海軍衙門向英國定購的,後因清廷停購軍艦,這艘軍艦的定單被日本搞去。日本立即決定傾全國財力購買此艦並加強了設計配置。「吉野號」航速快達22.5節,配備150速射炮4門,120速射炮8門。造價超過200萬兩白銀,號稱是當時世界上最威猛也是最昂貴的超級巡洋艦。這艘武裝到牙齒的先進戰艦,1893年下水後不到1年就投入了甲午海戰。甲午戰爭後,李鴻章曾千方百計想通過智利高價購買「吉野」級別的軍艦,但始終未能得手,英國人指係日本暗中作梗。在大肆外購最先進軍艦的同時,日本大量引進世界最現代的海軍技術及裝備,重金聘請西洋海軍高級專業人才,加強本國造艦修艦能力,培訓現代海軍官兵和專業隊伍。

  在此期間,北洋艦隊沒有新購一艘軍艦,也沒有更換一門火炮。而那幾年正值西方列強瘋狂發展海軍,世界海軍技術大爆炸時期,很多海軍技術在10年內就面臨更替,軍艦服役8年左右就開始落伍,超過10年則面臨淘汰。因此日本海軍幾年間集中了當時世界海軍最新技術成果,而當年已追上世界潮流的北洋海軍,卻仍守着一批落伍過氣的艦艇和裝備。北洋艦隊將領偵知日本艦隊加速發展,也曾多次請求更新艦炮。李鴻章上奏光緒皇帝,可光緒竟批覆「既不怯戰,何須添炮」。

  到甲午海戰爆發前,日本海軍總噸位已從1890年的17000噸暴漲至72000噸,而北洋海軍仍停在1890年的27000噸上。日軍艦艇平均艦齡不足3年,航速高,配備火炮數量多、射速快,發發都是爆炸力強的開花彈,已是世界一流的快船快炮。北洋艦隊平均艦齡高達8年,航速慢,燒的煤由海軍大臣奕譞親戚供應,質差量少,導致實際航速達不到設計水準。艦上火炮笨舊,射速很慢,炮彈供應還不足,有的炮只配14發炮彈,更可氣的是很多炮彈是不能爆炸的實心彈。

  蓄意煽動戰爭情緒

  在瘋狂擴軍備戰的同時,日本在外交、輿論和情報等方面都做了充足的功夫。

  在外交上,日本積極利誘拉攏西方列強,並利用西方的價值觀念和法律、輿論工具,為日本侵佔朝鮮製造有利輿論,日本軍方甚至讓西方記者隨軍採訪他們「為維護朝鮮獨立而戰」,揭露宗主國清軍在藩屬朝鮮的「野蠻」。當時西方列強都圖謀從中日戰爭中獲取自己的利益: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幫兇;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則想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採取不干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在情報方面,日本利用清朝皇帝和太后兩黨忙於內鬥、無暇外顧狀態,一早就派遣大批間諜到中國搜集情報,把中國方方面面的情況,特別是北洋艦隊內部關係、活動規律和威海衛基地的布防等等,摸得一清二楚。

  而清廷文武既不願了解西方,又看不起日本,故幾乎無人知曉世界的科技發展和日本的真實情況。身為清朝洋務大臣多年的李鴻章,甲午戰爭前竟從未去過歐美,戰敗後的1896年才以戴罪之身第一次訪問歐美。由於他出訪時已74歲,西方媒體在報道訪問時編了許多笑話,嘲諷他見到西洋摩天大樓時的驚愕,甚至傳言他隨行帶有一口棺材,以備不測之需。1887年,清朝駐日本公使黃遵憲寫了他在日本10年見聞和感觀的書稿《日本國志》,送呈負責洋務的李鴻章和張之洞,希望推薦出版。可是因為清廷禁言番夷,這部能全面了解日本真相的著作,直到甲午戰爭戰敗後才在廣州一家私人書局出版。

  (作者為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會長;文中部分小題為編者所加)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