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蝙蝠魔笛雙語演出優劣並存

時間:2018-09-16 03:16:09來源:大公報

  圖:《魔笛》劇中,夜后(左,馮曉楓飾)唱出《地獄般的仇恨》並要挾柏美娜公主(譚樂軒飾)親手殺死薩拉斯妥

  今年慶祝成立十五周年的香港歌劇院,除了推出《卡門》、《杜蘭朵》等大型歌劇製作,亦展示近年來在歌劇接班人─青年歌劇演員的培訓上的成績,先後在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製作輕歌劇《蝙蝠》(七月三十一日及八月一日),和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製作《魔笛》(八月二十五日及二十六日)。這兩個歌劇製作都各有特色,甚至帶有一定的創意,但同時亦見出優劣並存的現象。/文:周凡夫 圖:香港歌劇院提供

  輕歌劇《蝙蝠》是「賽馬會香港歌劇院青年演唱家發展計劃」的製作,選取小約翰.史特勞斯這個輕鬆熱鬧的作品,採用的是跨越時空的「現代版」。此製作最特別的是集中只演出單一場景的第二幕,更在「舞會」中插入合唱團的歌唱作枝葉,是帶有創意的「剪輯設計」;同時,雖然是「半舞台式」演出,但布景簡約有效果,燈光配合亦到位,服裝更是一絲不苟,與全舞台式差別已不大。

  歌劇《蝙蝠》先削減後添加

  這項「發展計劃」有兩個目的,一是培訓歌劇新血,這次製作在培訓青年歌唱家的歌劇能力上,見出一定的成果;另一目的是向大眾推廣歌劇,這次演出選用廣東話對白,自能增添本地觀眾對劇情的了解。但印刷得頗為精美的場刊,應對這部輕歌劇有較多的文字介紹,如什麼是輕歌劇?與歌劇有何不同?《蝙蝠》有何特點?第一幕的情節,和第二幕有何著名唱段?這些資訊都應有導賞作用。此外,以香港歌劇院青年管弦樂團伴奏,亦有培養年輕樂手的作用,但樂團只有十九人,特別是弦樂,只有十人,音色顯得單薄,表現力亦減弱了。

  在舞會中插入合唱團表演其他歌曲來助興的設計,本來亦很有新意,但選唱歌劇《納布哥》(Nabucco)希伯萊俘虜的合唱曲《乘着金色的翅膀》,《蝙蝠》女主角羅莎林德(Rosalinde)演唱《卡門》中的《愛情像一隻小鳥》,然後再唱《遊唱詩人》中的《鐵砧之歌》,雖然都是較流行的歌劇歌曲,但風格氣氛均不配合劇中舞會的熱鬧輕鬆助興氛圍;同時,《卡門》面世較《蝙蝠》晚了一年,劇中女主角豈能「未卜先知」?

  其實,這次製作實際並未全演第二幕,當晚只是演了舞會部分,舞會結束後,男主角回到監牢去,更富戲劇性的嬉鬧情節的後半段並未有搬演。為此,作為推廣歌劇,亦應在場刊中作出交代,避免誤導入門觀眾。此外,作為女主角的羅莎林德(李洋演唱,七月三十一日),在整個演出中都戴着面具,最後謝幕時,如能「上演」一幕「揭開真面目」的謝幕插曲,讓觀眾一睹李洋的真面目,亦當能增添一個「小高潮」來結束節目。

  同樣只演出兩場的莫扎特歌劇《魔笛》,同樣採用「半舞台式」製作,雖然並非「賽馬會香港歌劇院青年歌唱家發展計劃」的演出活動,但在這次製作中多個主要角色都由參與此計劃的青年歌唱家擔綱。在筆者觀賞的第二場,便有五位,計有:香港首位獲全獎學金於維也納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畢業的抒情男高音陳永演唱塔米諾(Tamino),已演出超過二十個主要歌劇角色、當晚演唱巴巴基諾(Papageno)的錢深銘,演唱柏美娜(Pamina)的女高音譚樂軒(曾於貝弗迪爾國際聲樂比賽分區賽勝出,並曾入圍台北世華聲樂大賽準決賽),分別演唱第二、第三侍女的張吟晶和陳皓琬,如連同在首晚演出柏美娜的另一位女高音林穎穎,便共有六位。

  此外,演唱夜后的花腔女高音馮曉楓,曾多次在歐洲和美國演出,備受讚賞。演唱薩拉斯妥(Sarastro)的周建坤,曾於中國不少歌唱比賽中獲獎。 

  半舞台式《魔笛》視覺豐富

  至於作為此齣帶有培訓歌劇接班人意義製作,發揮「導師」作用的導演沈亮,是國家大劇院的駐院導演,而擔任指揮的沙域(Dejan Savic)則是塞爾維亞國家大劇院常務及音樂總監。 

  這個製作除了以青年歌唱家作為演出班底,及半舞台形式演出外,還有兩項特色,其一是所謂「半舞台式」,那是一如《蝙蝠》般,樂隊從樂池搬到舞台上,演區集中於樂隊前的前舞台,這種安排與「音樂會式」一樣之外,演區還有簡約的舞台布置,鋪上象徵綠色草地森林的長條幅綠色地氈,地氈上布置有一個「樹頭」和一截栽倒下來的大樹幹(第二幕末段捕鳥人巴巴基諾自殺的「兇器」,亦置於其中)。而在舞台左側則裝置有幾何線條形的框架,增加了立體感。 

  至於各演員的服裝則頗為「混搭」,既有古裝的,亦有現代的,陳永飾演的男主角塔米諾王子的服裝是現代的西式便服,錢深銘的「捕鳥人」巴巴基諾的服飾卻是「人鳥結合」的「戲服」,譚樂軒飾演夜后女兒柏美娜的服飾則是頗為低調的淡粉紅色短袖長裙套裝,作為她母親的夜后(馮曉楓演)的服裝相對上便較「盛裝」,深藍色低胸長裙,頭戴皇冠,顯出母女二人「活在兩個不同世界」的差異。但最獨特的是作為夜后口中的「邪惡男巫」薩拉斯妥和兩位祭司(分由洪思行和曾廣釗演唱)的服飾,卻明顯是脫胎自中國古代傳統的司祭者的長袍。其實在這個歌劇故事哲學精神所繫的祭司人物中引入了中國元素,寓意其中含有東方或中國價值的訊息,便明顯不過。

  《蝙蝠》與《魔笛》這兩個製作的共通點是採用「混搭」的方式來處理歌唱和對白。歌唱採用德文原文,但對白則採用廣東話,再配上投映的同步中英文字幕。這種「混搭」設計,當然是為迎合香港人的廣東話生活語言,可讓觀眾觀賞時更易了解情節發展,和較易產生共鳴;然而,如此設計,便難免讓作為歌劇核心的音樂發生了「意料之外」的變化。畢竟德文發音與廣東話發音的差別極大,音韻間互換時,便出現不協調的「聽覺障礙」,這種感覺在內容輕鬆,帶有喜鬧劇性質和風格的《蝙蝠》來說,還較易接受,但對恍如「童話」、風格及內容卻「嚴肅」得多的《魔笛》而言,這種「聽覺障礙」感覺便強烈得多,開演第一幕過半後,才「被迫習慣」。

  其實,這種「Bilingual」的雙語結合演出,對演唱者亦要調整適應,不然,多少會影響歌唱的表現,幸好這次製作做了充分準備。但歌劇畢竟是一種講求臨場演出經驗累積的藝術,這次《魔笛》製作中,唱與演均佳,能營造出鮮明形象的三位「配角」,包括擔演巴巴基諾的錢深銘,演唱薩拉斯妥的周建坤,和戲份不算多、但要求卻很高的夜后演唱者馮曉楓,都具有豐富的登台經驗,為此,演來與唱來都頗從容,夜后高難度的復仇之歌《地獄般的仇恨》,唱來亦沒有讓人「提心吊膽」。 

  相對上,一對「金童玉女」的男女主角,演王子塔米諾的陳永,和演柏美娜的譚樂軒,就如兩人的服飾設計,平凡樸實,歌唱與表現都如一雙純情率真、樸實青澀的青年愛侶,也就構成在這個「魔幻」式故事中,仍能保持赤子之心的一對。這會否正是歌劇《魔笛》能被認為是「童話」的所在?

(下期「藝壇動靜」於九月三十日刊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