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小說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來自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富人區的普什圖少年阿米爾和他的童年好友、父親的僕人哈桑之間的故事。故事的背景設定涵蓋了一系列複雜的歷史事件,其中包括阿富汗難民逃往巴基斯坦和美國等重要事件。小說前半部分的關鍵情節中,阿米爾未能保護哈桑免受暴力傷害,就此引出了整部小說所突出的「罪惡感」和「救贖」的主題;小說的後半部分則圍繞阿米爾在二十年後的贖罪歷程展開。
書中的哈桑對自己的身份地位有清晰的認知及強烈的階級觀念,這釀成了之後的悲劇。他基於自己僕人的身份,面對所有不公平對待,都是逆來順受。而阿米爾的惡,是他對哈桑「見死不救」,眼看着自己最忠實的僕人被侵犯,背叛了哈桑對他的忠心。然而,背叛了哈桑又逃往美國的阿米爾是一個罪大惡極之人嗎?
我覺得不然,因為他始終都保持着愧疚心,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與自己懦弱的行為。由童年直到成人,一直遭到良心的譴責。童年犯下的罪孽就像寄生蟲般,一直存在着他的身體裏。他內心因罪惡而形成的愧疚感,隔三岔五就作祟。因為阿米爾未贖其罪孽,深沉的痛苦一直都纏繞着他,以致他不願記起那沉鬱的過往,只想着逃避。
然而,面對着痛苦,少年阿米爾選擇逃避並不能阻止罪惡感的侵襲。後來,父親生前好友告訴阿米爾,哈桑的真正身份及其遺孤。阿米爾的第一反應,是強烈的逃避,不願相信。但到最後,阿米爾仍為了贖他與父親的罪,決定冒着失去現在一切的美好的風險,前往贖罪。
小說的這個結局加深了文學現實性,亦更令讀者可以體會人性深處的始終不曾磨滅的善良。
風箏是整部作品的線索,象徵着阿米爾與哈桑之間的情誼。而放風箏與追風箏是兩種不同的命運。阿米爾看似掌管着他的命運,手中擁有很多,但內心空洞,盲目而迷惘,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反觀哈桑,他認清自己的地位,知道自己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卻知道自己何去何從。
書中以阿米爾的角度作第一人稱,具體生動地描寫了他內心的複雜情感。這令人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更能感受到他的掙扎。縱然我們都沒有阿米爾的經歷,但情感上總會有大同小異之處。
正如作者在接受訪談時所言:「這部小說的主題是友誼、背叛、罪惡感、救贖,以及父子之間不太融洽的愛這些全世界通用的主題,並非阿富汗所特有的,因此小說才能夠跨越文化、種族、宗教和性別的差異,與各種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產生共鳴。」
閱讀時,我總會一邊感到鬱悶沉重,一邊又會受到勉勵、燃起內心的希望。這也正是這本書的妙處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