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焦點評論/通關難 走出慣性治港的思維更難\吳志斌

時間:2021-10-26 04:27:17來源:大公报

  香港何時可以與內地免檢疫通關?這個問題對於廣大香港市民和港漂們來說,在過去的兩年內,與其說是老調重彈地問,不如說是如坐針氈地等。通關難,何以難於上青天?部分市民更是調侃現在的政策是「躺平」通關,數次實現「狼來了」的當代演繹,使得通關本身變成了「放鴿子」的代名詞。

  縱觀內地與香港在通關協商上的「矛盾」,第一大的「不協調」,便是本港疫苗接種率遲遲未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基本要求。根據相關部門的數據統計,至昨晚8時為止,本港新冠疫苗第一針的接種率佔合資格接種人口的68.2%。從一個客觀的現實情況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市民對疫苗的牴觸,是相當政治化的,他們不僅可以接受與「內地失聯」,甚至以不打疫苗作為對抗政府的手段。

  對於一些人,相比起用「胡蘿蔔」作誘餌,「大棒」的強硬或許更為直接有效。這就好比說,在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上,一部壞車就足以讓其他車子降速,多部壞車就會造成交通堵塞。如果是連環事故造成十多部壞車圍堵,那就會直接造成高速公路的大塞車大癱瘓,甚至逼着大家必須下車走路。難道特區政府是要堅持懷揣「無限善意」,在等着這一批壞車「自動修復」?

  此外,被列入強制檢疫的區域和大樓,是否可以藉此機會進行「查漏補缺」的工作,對於沒有接種的人士進行補針,這或許是一個操作性更強,現實意義更大的手段。

  第二,內地在批准豁免檢疫、嚴防輸入方面對香港提出了彼此相對應的要求。從一定程度上來看,豁免檢疫,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變相的放開。就目前香港的免檢政策和審批程序來看,是「政出多頭」且複雜的。除衞生署外,運輸及房屋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保險業監管局,以至政務司司長等部門與首長,據說皆有批准豁免檢疫的權力,多頭多首同時運作,這無疑會造成審批標準的不統一。

  此外,對於豁免外交和商務的人員,還是要提高豁免的門檻,同時執行更嚴苛的熔斷機制;對於海員和機艙人員,在確保他們可以順利安心工作的同時,為他們劃出固定的酒店和休息區域實行點對點封閉運作;最重要的是,理應督促和監察航空公司,在旅行證件和疫苗接種的證明提供方面,實行「責任制」,使其承擔更大的,應盡的責任—最終是要讓社會的每個部門和環節,都有一種時時刻刻為抗疫而投入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第三便是一直被香港各界討論的健康碼隱私問題。「健康碼」的文章作得太多了,無非都是在個人隱私和行蹤軌跡上,來對峙社會的通關剛需,認為犧牲個人的隱私來換取通關便利,是對市民權利和香港法治傳統的背叛。這種表述是相當偏頗甚至極端的。個人的行蹤軌跡固然重要,但社會經濟發展難道不重要?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誰又會在乎一個品行良好的市民去哪裏買菜,去哪裏喝茶?更重要的是,以法律健全、法治清晰為美譽的香港社會,在基於公共衞生安全面前,特區政府需要拿出「勇於承擔」的勇氣與責任,進一步作為,看能援引什麼法律條款來實現通關的「熊掌」和隱私的「魚」均能兼得的結果!

  特殊時期需要特事特辦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香港抗疫這場戰爭打好了,就是一場「歷史的雙贏」。抗疫是特殊時期,特殊時期要實行特殊的行政處置權,特事特辦是歷史辯證法的重要核心之一。在不違背兩地法律的情況下,通過特區和內地之間各部門的協作,實現聯合抗疫,將防疫的技術性問題轉變為港澳深珠密切關連的當下現實,既能讓控疫有效進行,又能讓四地人民交流順利,經濟互補,生活正常,實現通達權變的四地一體化聯合抗疫實驗區,這難道不是更符合中國人的政治智慧和非常時期的治港理念嗎?

  10月23日,有媒體放出消息稱香港與內地免檢疫通關「指日可待」,通關碼試用版預計即將推出,12月下旬前則有望「首階段」試運行。這是一個好消息,也是一個等待實現的美好願望。

  筆者在此,藉着白紙黑字,做一個五彩斑斕的期許:希望那些滯留在內地的港人,都可以回家,在12月19日的立法會選舉之際,回來為香港這個自己的家,投下作為主人翁的一票。那麼,2021年,也算是不辜負中央的用心,不辜負特區政府的自身努力,更不辜負自己作為香港的主人的應有態度,無論是抗疫還是選舉,都劃上了完滿的句號,也做到了問心無愧,皆大歡喜。

  中國僑聯委員、安徽省政協委員、香港安徽聯誼總會常務副會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