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工作人員利用吊機將清淤機械人「智水清」送進箱型雨水渠。
渠務署及環境保護署自主研發及引入近10款新儀器,幫助尋找污水渠錯駁位置、更精確檢查渠管內部情況,清理渠管淤泥等工作。
渠務署在今年2月引入清淤機械人「智水清」,渠務署高級工程師羅肇麟表示,機械人更能突破清淤工作的限制,可在全年及雨季進行清淤作業,增加工作彈性和效率。工作人員透過吊運機將「智水清」放入箱形暗渠後,機械人利用抽吸方式清理淤泥,工作人員在地面遙控操作,每天可清理約十噸淤泥。
環保署總環境保護督察(區域北)梁國榮表示,該署早前自主研發5G網狀網路多地形採樣機械人隊,目前共有四台,現已在荃灣、深水埗、九龍城這三個改善維港近岸水質和氣味問題的重點地區,使用了約一年,這些機器人配備機械臂,能收集固體和液體樣本,並在各種地形上運行,即使在惡劣或無網絡的環境中,這些機器人也能即時協作進行污染偵查。
環保署亦引入探地雷達和渠道攝像機等儀器,探地雷達可幫助掃描1.5米地下的渠管情況,並即時產生影像顯示地下狀況,渠道攝像機則可幫助檢查渠管內部情況。該署表示,該兩種設備將來會在本港廣泛使用。\大公報記者 陳嘉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