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公報記者試用不同的網上旅遊平台後,瀏覽社交平台時出現包括行李箱廣告等旅遊相關廣告,未知是否有關連。
網上留下的「足跡」,令我們的喜好、需求、經濟狀況等一覽無遺。《大公報》記者昨日實測使用及登記不同的網上旅遊平台,之後數小時發現,個人社交媒體賬號湧現不少跟旅遊相關資訊,包括行李箱廣告及網購旅遊產品優惠。《大公報》兩年前的《網購智容易》系列報道,實測發現搜尋器會記錄用戶搜尋酒店房間價格的變化,為用戶提供便利之餘,其實也是幫商家較易獲得最大利益。
網上旅遊平台的私隱政策列明,可能會將已收集的個人資料,轉移予第三方。記者登記網上旅遊平台後數小時個人社交媒體賬號湧現旅遊相關資訊,暫未知兩者是否有關連。
網絡安全專家、港專協理副校長林森分析,有關情況可能跟兩原因有關,第一是在網上旅遊平台登記賬號後,平台取得權限,將用戶的個人資料及瀏覽紀錄進行分析,從而提供切合用戶喜好的宣傳;第二項原因,是記者在網絡搜尋器輸入「旅遊」等字眼後,Cookie(數位存根)留有紀錄,所以使用社交媒體等平台,也會提供相應廣告資訊。
林森指出,私隱專員公署建議市民,刪除不再使用的賬戶,減低資料外洩風險,原理是市民只要曾經在網上旅遊平台應用程式(app)登記個人資料,就算不開啟使用,程式仍然可以分析用戶的個人資料,刪除程式才可以跟系統「斷絕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