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4十大校長論壇昨日舉行,探討如何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高等教育是香港的「金字招牌」,因應當前香港正致力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灼見名家傳媒昨日舉行2024十大校長論壇,邀請10位本港及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校區的大學校長分享當中的機遇及挑戰。
各校長先後表示,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國際化氛圍環境、尖端人才和科研成就,以及國家和特區政府持續大力支持等得天獨厚的獨特優勢,完全有條件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應把握機遇及運用好優勢,確保在全球的競爭實力。\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陳煒琛、鍾健文、姬文風
這次論壇以「香港如何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為題,由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任主禮嘉賓並致辭。10位演講嘉賓包括香港大學校長張翔、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執行校長魯春、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及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當中段崇智、倪明選、衞炳江和秦泗釗以錄像發言。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表示,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具有較大優勢,香港的國際化走在世界前列,金融聯通世界和內地,五所學校躋身泰晤士前百名,高等教育氛圍濃厚。張翔指出,能夠做到「卓越」非常重要,大學要有大師級教授,學生要對世界作出重要貢獻,而香港非常有潛力,並擁有獨特優勢,例如香港背靠大灣區具有天然地緣優勢,但怎樣將香港獨特優勢發揮出最大的效果,「這是我們大家做教育的人都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提出香港高等教育界擁有「三高」優勢,「高國際排名、高質素人才、高度國際化」,他認為,「香港具備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一切條件,只要把握目前的成就和機遇,我們就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之上擔任起『國際橋樑』的角色,確保香港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再創新高。」他又指出,香港各大學不僅重視學術研究,亦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和技術轉移,隨着特區政府將非本地生比例限額提升至40%,有望吸引更多外地學生來港進修,將有助香港達到成為全球教育及創新科技樞紐的目標。
用好灣區高端科研設備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執行校長魯春表示,大灣區發展是香港成為國際樞紐的巨大後盾。他指出,做到「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才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才,即資源配置高和相關政策的雙重保障。他以港城大(東莞)所在的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例,「華為小鎮都在那邊,離我們很近,還有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以及國家級大科學裝置散裂中子源,離我們學校大概只是數分鐘距離。」他強調,這些設施並非緊靠大學就能夠獨力建立和維護,必須依靠國家資金支持,而這些科學裝置,可幫助香港吸引很多國際化人才,到來從事科研、交流和教學工作。
香港在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道路上,有機遇也有挑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認為,人口老化加劇、生育水平走低、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可供住宿空間少等是香港面臨的最大問題,同時高昂的生活成本、對非本地學生的兼職限制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球學子的選擇,建議香港應該深化教育改革,強化與內地高等教育界和產業界的合作,為年輕人創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
覓地建宿舍 設貸款制度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表示,香港吸引高校人才最大的問題是住宿空間極其有限,滕錦光表達希望政府可以撥出更多土地,他計劃近期籌備開設醫學院以吸引更多人才,但具體進程仍在商討中。另外,滕錦光提出設立貸款制度吸引海外學生來港。他透露已經初步設立了與政府及立法會共同商討解決方法等計劃,「這些人畢業後在港工作,有些領域香港是有大量工作崗位的,他們可花五年或十年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