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新的規劃機制及規劃工具下,「八文樓」用地建議改為綜合式發展,與西九龍站及柯士甸站附近地皮、文昌街公園合併發展,成為「西九龍門戶綜合發展節點」。上圖為「八文樓」現況。
油麻地、旺角舊區有三千三百多幢舊樓,重建工作艱巨,若由市區重建局獨力承擔,要做超過一百年,兼虧蝕四千多億元。市建局建議引入至少三種新規劃工具,包括地積比率轉移等,增加重建誘因,吸引私人發展商參與。
若以佐敦「八文樓」為例,現已「用爆」地積比率,重建價值不高,如果連同周邊地塊合併為「節點」,成為「接收地盤」,便可享額外20%建築面積上限,有望轉虧為盈,由蝕三百多億元,變為可「攞出」約三百億元去支援推展其他虧損項目,令油旺重建在財政上變得可行。\ 大公報記者 梁少儀、王亞毛
市建局的油旺地區研究覆蓋範圍約212公頃,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接受訪問表示,區內樓齡中位數達55歲,估計重建成本11000億元,若由市建局獨力重建,只有550億元資產,推算要做逾100年,兼最終虧損4000多億元,其間甚至有舊樓或未等到重建便倒塌,所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推地積比轉移 整合街區
為解決油旺重建缺錢及缺地的困局,韋志成表示,必須設法「創造容量」,首先是充分利用現有的規劃工具,達到規劃提升的效果。市建局建議,彌敦道維持是商業用途中軸,沿彌敦道地皮地積比率由12倍,提升為15倍,配合放寬高度限制,創造重建生機,吸引私人發展商重建。
不過,單靠現有規劃工具,不能解決油旺重建難題。韋志成說,油旺研究建議引入新的規劃工具,包括:一、容許住用及非住用地積比互換;二、地積比轉移;三、整合街區。
就地積比轉移,操作方法是把受規劃限制或重建潛力非常有限的「送出地盤」的樓面面積,轉移到策略性位置的大型重建「接收地盤」,以增加重建潛力。
韋志成表示,有四種情況的地盤適合成為「送出地盤」(見附表),「接收地盤」則是擬議增長或增加發展密度的地盤,例如油旺研究建議的五個「發展節點」,「指定接收地盤」可接收的地積比,最多是接收地皮樓面上限的20%。
以佐敦渡船角的「八文樓」(八幢名字以「文」字為首的樓宇)為例,在上世紀60年代興建,發展密度已達17.6倍,超過現時規劃標準的九倍,重建後可建約2200個單位,較現時3286個單位,減少1000個,因此重建無人問津。
可增建4300單位
但若在新的規劃機制及規劃工具下,「八文樓」土地用途由住宅修改為綜合式發展,有商業與休憩用途,並與西九龍站及柯士甸站附近地皮、文昌街公園合併發展,成為「西九龍門戶綜合發展節點」,地盤面積由原來1.5公頃,擴大為約5公頃,地積比率修訂為12.25,並成為「接收地盤」,接收油旺區內其他「送出地盤」的地積比率,加上可享額外20%建築面積上限,可建單位便達6500個,較舊方案下重建單位量增加4300個。發展潛力大增,便可吸引發展商進場重建。
韋志成說,舊機制下重建「八文樓」,估計虧蝕300多億元,新機制與新規劃工具下,項目可望轉虧為盈,並可「攞出」200億至300億元,支援推動油旺區內其他虧蝕項目。他表示,若將來有更多項目採用這方法,油旺區重建虧蝕額可望由4000多億元,縮減為100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