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黃錦星表示政府已訂立二○三五年淘汰燃煤發電目標。
早前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出打造「北部都會區」,將收回700公頃魚塘等私人濕地,形成總面積約2000公頃的濕地及海岸生態保育系統。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收回被忽視、生態價值下降的濕地,積極保育是突破性做法,政府將會進行科學研究,兼顧發展與保育,以期維持長遠生態價值和擴大康樂容量。
黃錦星指出,精簡環評報告程序旨在善用社會時間,整合可平行處理的程序,而不損害環評質素。\大公報記者 解雪薇(文) 梁 堅(圖)
策略定位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北部都會區,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惟管制發展下,有濕地因荒廢而逐漸退化。施政報告提出,將建設三個濕地保育公園,涉及南生圍、豐樂圍、大生圍、蠔殼圍等漁塘地帶。黃錦星表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公布後,相關持份者認同屬多年來難得機遇,發展與保育並舉的理念下,「收回生態價值下降的、被忽視的濕地,積極保育的方法是突破性的。」
投放資源打造宜居宜業空間
北部都會區約2000公頃的濕地及海岸生態保育系統中,約700公頃涉及私人濕地和魚塘。黃錦星說,會以點線面路線推進,並在科學為本的基礎上研究調查,包括濕地緩衝區的研究亦建立在科學基礎上,劃分核心區及邊緣地帶,「會科學地研究核心和周邊範疇關係,在寫研究報告框架時,要滿足保育為本的理念。」
黃錦星強調,會為富有生態價值之地投放資源,打造集保育與康樂於一體的宜居、宜業之處。他特別指出,佔近三成香港土地面積的北部都會區,除了整體濕地系統的保育康樂價值之外,沿着深圳河,在新角度和新規劃下,將營造獨特的風景線,「從西邊連向東邊,紅花嶺郊野公園以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對於我來講,平時行山,係好得意嘅新角度。」
善用機制提升效率
在發展和保育的平衡把關上,黃錦星表示,除宏觀政策研究外,亦有相關發展的既定環評機制,以作研究及評估。至於業界擔憂環評程序遭「壓縮」,犧牲以往的嚴謹準則,黃錦星重申,精簡現行程序是希望「做得Smart啲」,旨在善用機制提升運作效率,以及更加聚焦,以達至環境成效。他說,會從社會整體效益出發,善用時間在不損質素下平行做兩件事,「不影響效果情況下,如何將兩件事在某程度某段時間重疊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