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通篇貫穿改革開放,對港澳工作高度重視,強調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等,處處充滿香港機遇。
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香港發揮「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作用,為國家引進商品、資本和技術,並將現代市場經濟的理念傳播到內地,為國家經濟轉型和大踏步前進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近日,多位權威學者在接受大公報採訪時均表示,三中全會擘畫的新階段發展藍圖,涉及各領域各層面的全面改革開放,為香港帶來無限機遇。香港要乘勢而上,積極識變、應變、求變,發揮獨特優勢,搭乘祖國內地擴大開放、經濟騰飛的快車,加快推進由治及興,再展宏圖。\大公報記者 孫志北京報道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還提出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向大公報分析指出,《決定》通篇都貫穿着開放的要求,這兩個「高水平」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主要是強調制度型開放。制度型開放就是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開放。這樣一種開放新體制,同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同國際上通用的規則、規制是一致的、對接的。
鄭新立續指,中國要建設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把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決定》通篇都體現着開放的精神。因為如何建設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貫穿三中全會《決定》的,而無論是完善所有制體系,國有企業改革,民營企業發展,外資企業發展,還是從宏觀調控體系,教育、科技、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等,這一系列的改革都體現了開放的精神。
香港帶動外向型經濟發展功不可沒
回顧改革開放46年的歷程,中國基本上走的是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道路。鄭新立表示,中國的開放首先是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這樣有利於提升國內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培養外向型企業。
「上世紀80年代,香港企業在珠三角地區搞加工貿易。深圳最初的出口還是以加工貿易為主。通過加工貿易的發展,帶動了外向型企業的發展。加工貿易企業實現落地生根、轉型升級,主要通過逐步擴大國內零部件供應,最終做到所有零部件和成品都在國內生產,提高了國內工業的製造水平。」鄭新立還說,通過加工貿易,外資企業教會內地企業如何開拓國際市場,如何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如今,中國的貨物出口額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成為一個出口大國。回顧成長的歷程,是從對外開放開始,不斷提高了國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鄭新立指出,實行對外開放後,外資企業進入國內,要求國內必須形成各類企業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這就倒逼着國內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要加快推進,不管是外資企業、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必須平等競爭,在法律規則、要素獲得、投資機會上都要公平。政府要從宏觀管理上創造統一、公平、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不僅在投資上,而且在整個要素市場上,都要形成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體制機制。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規劃、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盡量減少對市場的干預。可以說,對外開放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
香港有條件有能力再立新功
「我國的開放是由經濟特區到沿海地區,再到內陸中心城市這樣一個梯次開放的格局,帶動了中國經濟由沿海到內地梯次發展的局面。」鄭新立強調,對外開放不僅提高了國內的產業水平,而且增強了國內企業到海外投資的能力。現在對外投資規模已接近利用外資規模了,2023年中國對外投資1.0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居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資1.1萬億元。
鄭新立續指,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到海外承攬工程,規模越來越大。對外開放提高了中國施工能力和製造業水平。我們以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服務出口,進一步推動了對外貿易的增長,形成了海外投資和國際貿易的良性循環。所以,對外開放對國內改革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在新一輪改革開放浪潮中,特別是在推進制度型開放、建立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方面,作為祖國內地與海外的『超級聯繫人』,香港有機會有條件有能力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