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見/齊風泱泱雲飛揚(下)\厲彥林

時間:2024-06-25 04:02:59來源:大公报

  齊威王很年輕就當上了國君,開始時他驕傲自滿,每天飲酒作樂,不認真處理國家大事。一晃三年,國家政治混亂,鄰近的魏國也常派兵攻打。大臣們對國家安危很是擔心,卻又不敢勸告。大夫淳于髡知道齊王喜歡表現自己,那日見齊威王高興,就故意出了個謎語:「宮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來都不飛不叫,大王知道這是什麼鳥嗎?」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一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身為一國之尊卻只知享樂,毫無作為。於是他回答淳于髡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從此,齊威王接納了淳于髡的諫言,勵精圖治,開始整頓國家。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齊威王接受鄒忌的建議,廣開言路,虛懷納諫。「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齊國借此奠定諸侯中的霸主地位,開創齊國自春秋初期齊桓公首霸之後的又一輝煌時代。

  遙望歷史長河,幾千年來,或刀槍劍戟,或唇槍舌劍,歷代各個王朝粉墨登場,似乎永遠跳不出從興起到鼎盛再到衰亡的歷史周期率,這當中的原因錯綜複雜,內因外因交織。成功興盛的核心和根本在於人,在於政治家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和政治抱負,在於卓爾不群的各類人才施展才華。

  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霸業雖盛,但是後繼乏人。管仲去世,鮑叔牙、隰朋等人也已風燭殘年,豎刁、易牙等奸臣當道,致使齊桓公慘死,齊國在中原霸主的地位也因此喪失。

  公元前二三○年,秦國展開吞併六國的行動,十年之間,秦先後滅掉了齊國以外的五國,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齊國在東方。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將王賁率軍從燕地向南發起了進攻齊國的戰爭。齊國因長年不修戰備,根本無力抵抗,面對如狼似虎的秦軍,齊軍望風而逃。秦王嬴政派使臣來誘騙齊王,齊王不顧臣子的反對和勸諫,沒做任何抵抗,投降了秦國,至此,齊國亡國。

  齊國本來有條件和能力統一六國,可惜從齊湣王窮兵黷武時就埋下齊國衰敗的種子,最終在最後一代國君齊王建的昏庸和奸臣后勝的貪賄諂媚中滅亡。用歷史的眼光看,那時的統一是有利於社會進步的,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由誰來統一中國,齊國為什麼從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的東方大國,到最終被強秦所滅,是有其深層次原因的。齊國政治上日益腐敗、軍事上策略失誤、喪失民心是根本原因。

  山東省,又稱齊魯大地,先秦時這裏是齊、魯兩大諸侯國的封地,故稱山東為「齊魯之邦」。齊國的第一位君主是姜子牙,都城設在臨淄;魯國的第一位君主是魯公旦的兒子伯禽,都城設在曲阜。齊魯兩國的建立,使周文化與東夷文化相互結合,逐步衍生形成更為繁榮的文化──齊文化和魯文化,這也是古代中國文化中心由西而東的一次遷移。春秋時代,齊國霸業和魯國禮樂文化的發展,促進了兩國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歷史與現實、古老與時尚、外地文化與本土文化兼容並蓄、交匯互存,發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齊文化、魯文化,還有影響力較大的莒文化等。齊魯文化同根同源、互學互敬,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通過互相學習、相互融合,包容、認同、賦能,逐步走向「尚一統、求大同」。

  總的來看,齊文化、魯文化各有千秋、各有側重。外在地看,魯文化注重維穩守成,齊文化關注變革突破。內在分析,魯文化內核是「仁」,講究「仁義禮智信」,側重做人,解決的是社會有序的問題;齊文化內核是「智」,重視「尚功」「重商」,側重做事,解決的是社會活力的問題。

  世界各國在現代化的艱難探索進程中,都面臨着類似的難題,那就是如何處理好「社會秩序」與「社會活力」這二者的關係。尤其是國家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必定經歷社會矛盾和風險的高發期。該當如何破局?歸根到底靠文化。

  許多人對齊文化、魯文化的區分,往往陷於看待「義」與「利」的態度和「守成」與「開放」的選擇,其實這是不全面的。魯文化並不排斥「利」,它強調利的正當性,齊文化也講究「利緣義取」。齊文化的「開放」以誠信為本,魯文化的「守成」以社會有序為前提,並不是僵化保守的守成。

  走進臨淄城齊文化核心區,齊文化元素撲面而來。一處處飽含古齊風韻的街名、路名讓人心潮澎湃,彷彿回到了幾千年前,又如同一張張靈動的城市文明標籤。齊文化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與齊國相關的成語典故,就有一千多個。譬如,一鳴驚人、一箭之仇、圍魏救趙、狐假虎威、南橘北枳、濫竽充數、管鮑之交、覆水難收……

  淄博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齊文化像一棵大樹的根鬚一樣遍布淄博大地,繁茂着多樣的文化因子。譬如,齊國故都臨淄的稷下文化、蹴鞠文化,蒲松齡家鄉淄川區的聊齋文化、陶瓷文化,魯菜重要發源地博山的飲食文化和孝文化,旱碼頭周村的商埠文化、絲綢文化,清代詩學泰斗王漁洋的家鄉桓台縣的廉政文化和建築文化,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沂源縣的愛情文化和沂蒙文化,北靠黃河、南臨小清河的高青的湖河文化,張店的民俗文化……

  千年文脈歷久彌新,文化精神薪火相傳。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