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謝桂恩老師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有待發掘的潛能。有投身教育事業27載的老師,始終堅持因材施教,以專業和愛心育人育才;有老師熱衷當學生的陪伴者,以情感支援,為孩子點亮人生方向;有老師放下身段,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關係,授予知識以外,更成為成長路上的導師。
由《大公報》主辦的第二屆「香港優秀師德師風獎評選」活動頒獎典禮於6月26日順利舉行,28位獲得優秀獎的教師陸續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分享教學生涯中的教書育人難忘事。
《大公報》推出《好老師故事》系列報道,期望以此感召更多師德優秀、愛國愛港的教育工作者,一同弘揚師德師風,共同說好香港教育故事。
五邑工商總會學校謝桂恩老師:用心栽培,讓學生茁壯成長
在香港教育界默默耕耘27載,五邑工商總會學校謝桂恩老師從青澀師範畢業生成長為特殊教育領域的資深導師,面對教育模式的時代變遷,她始終堅守「因材施教」的教育初心,特別是在特殊教育需求(SEN)學生的培育上,以專業與愛心譜寫出一個個感人至深的育人故事。
「現在的課堂,學生可以用AI進行探究學習,這與過去的黑板粉筆教學已是天壤之別。」謝桂恩老師見證了香港教育數十年的發展歷程。她坦言,在資訊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教師的角色已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
在五邑工商總會學校,謝老師積極推動小班教學和分組學習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不再採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教學,而是通過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成長。」她特別強調,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教學方法上,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
多年堅持 照料自閉症學生
作為學校特殊教育工作的主要負責人,謝桂恩老師十餘年來堅持帶領自閉症學生社交小組。每周放學後,她的身影總是出現在各類支援小組中──讀寫障礙訓練、藝術治療、桌遊社交課……這些看似普通的課外活動,卻凝聚着她無數心血。
談及印象最深刻的案例,謝老師講述一位自閉症學生的成長故事。「這個孩子一年級時連最基本的眼神交流都做不到,遊戲輸了就會崩潰大哭。」通過六年的持續訓練,這個學生逐漸學會了接受輸贏,掌握了基本的社交技巧。最讓謝老師欣慰的是,學生中學畢業後竟以義工身份回到學校,在頒獎禮上主動與她打招呼、合影。「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謝桂恩老師深諳「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她特別注重發掘SEN學生的潛能,曾幫助一位讀寫障礙但英語資優的學生考入香港資優教育學院,更指導一位自閉症音樂天才獲得「點亮非凡獎學金」。「面試前我們反覆模擬對話場景,連眼神交流和肢體語言都不放過。」謝老師回憶道,當得知學生成功獲獎時,她激動得熱淚盈眶。這些成功案例背後,是她對每個學生個性特點的深入了解和因材施教的專業智慧。
27年來堅守同一所學校,謝老師將這份堅持歸功於學校團隊的支持。「遇到學生問題時,我會和訓導主任商量;遇到學業困難,就和科任老師討論。」她特別感謝同事們的配合,「大家就像家人一樣互相支持」。
團隊支持 克服每個挑戰
「我們學校有幾位同樣任教二十多年的老師,關係非常融洽。」謝老師說,這種團隊精神讓她即使遇到挫折,也從未想過轉行。「有時氣餒了,和同事聊聊天,又能重新振作。」她分享道,這份歷經歲月淬煉的同事情誼,不僅體現在日常教學的相互扶持,更成為面對挑戰時的重要支柱。
27年來,謝老師始終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她表示:「一般在周六下午兩點結束工作後,便會將時間留給家人。」她坦言教育工作需要投入,但家人的理解讓她無後顧之憂。「很感恩家人都很理解我的工作。」這種平衡的智慧,讓她能在教育路上走得長遠。
從教以來,謝桂恩老師始終銘記年少時輔導同學獲得的滿足感。「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點亮生命的過程。」面對近年學童精神健康問題日益嚴峻的現狀,她更加積極推動正向教育,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心態。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星星,只要給予適當的引導,都能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謝桂恩老師用27年的教育實踐,生動詮釋了這份樸素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在她的教室裏,愛與專業的種子正在孕育着無數希望的未來。\大公報實習記者 鍾潔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