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特區政府積極作為,為維港海濱換上新裝,充滿新朝氣。
維港兩岸近年成為文娛康樂的好去處,維港海濱滿載市民與遊客的歡笑聲。參與推動海濱發展20年的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吳永順,總結出「先駁通、再優化」的經驗,而政府通過這一模式,加快了海濱發展的進程,得到民眾支持。
吳永順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政府要尊重公眾意見,但「項目一日不落地,討論無休止」,最重要是讓大眾盡快享用到海濱。近日政府建議修訂《保護海港條例》,方便進行優化海濱的工程,吳永順認為修例可以「擰鬆緊箍咒」,有助海濱改善環境。
大公報記者 劉碩源
維港兩岸全長73公裏的海濱,預計今年底駁通29公裏,目標在2028年駁通34公裏。卑路乍灣海濱、中環與灣仔海濱、觀塘海濱等,成為市民熱門的休閒去處,炮台山的東海岸公園,日間是上班族、街坊到來消閒聊天,晚上是「板仔」帶滑板來苦練技術,日出日落,都能聽到歡聲笑語。「對我來講,最開心是聽到龜苓膏檔的收銀姐姐同我講,平日工作壓力大,到海濱走一走,真的能夠解壓。」吳永順說:「他們(市民)和行內人士不同,沒必要互相講客套話,我相信她是真的喜歡現在的海濱,他們(市民)的讚賞,是肯定了現在海濱好『正』。」
項目落地 讓大眾給予意見
從2004年參與政府成立的「共建維港委員會」成為委員,到其後獲委任為海濱事務委員會委員,六年前開始擔任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20年間,吳永順見證海濱發展模式的變化,出任主席後,把「先駁通、再優化」的理念帶入工作。他表示,「在我參與維港發展的前14年,一旦要做與公眾相關的大型規劃,政府都會進行大量的反覆討論和研究,一個項目動輒花上數年。我們就覺得『不如落地了,再慢慢說』,因為光是想像,問題只會越來越多,做了才知道。」
卑路乍灣公園、灣仔水上運動暨康樂主題區等海濱,都是在這理念下通過階段開放、逐步完善、引入「海濱共享空間」的寬鬆管理方式,市民可更早享用海濱。他指出,項目落地開放,不等於完結,而是與公眾互動的開始,舉例銅鑼灣避風塘段海濱的小食亭,「當區未必是大家的『目的地』,人流量少,自然養活不了在小食亭的伯伯,可能這地方更適合放汽水機。」有了實踐經驗便可作出調整,「等到大家都認同再做是沒可能的,讓大家見到個項目,給的意見才客觀,關鍵要快速回應大家的意見。」
至於成就了現時海濱開發模式的因素,他認為三大關鍵是政府的強力後盾、合拍的團隊,及市民的支持,「海濱事務委員會並不具有實權,大家見到的成果,都是海港辦事處修建出來,政府願景和我們一致,給予我們人力和財政支持,才讓想法成為現實;而合拍的團隊,也為我們推動政府部門做事註入動力。」當海濱項目開放後,海港辦事處通過量化調查的方式,檢視新方式下,海濱的歡迎程度,卑路乍灣公園取得93%的支持率,後續的海濱亦有約八成的支持率。
「只有下水了,才知水裏有什麼」
對於政府建議修訂《保護海港條例》,吳永順表示,以往不少工程項目要符合「凌駕性公眾需要」測試要求,一些為改善市民使用海濱的工程也難以推行,修例對接駁海濱、建設碼頭等多個海濱相關的改善工程是「將緊箍咒擰鬆了」。
吳永順今日將最後一次主持海濱事務委員會會議,6月30日任期屆滿後卸任主席,告別20年海濱發展的工作。總結這些年,他說,「我是一個強調速度的人,但是我也重視公眾參與。只是我不覺得應該等所有人都沒意見了才落實,這是不可能的,何況有時政府會因為相隔時間久了,而反覆糾結一些問題。」他認為最重要是「不要停」,「走了第一步先,只有下水了,才知道水裏有什麼。一日不做,一日不知。」